(上接01版)建立完善了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控体系、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等;加强农业科技与应用技术研究,促进了新技术、新品种等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广泛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和“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选派600余名农业科技人员,分包全市3000多个行政村,指导服务农业生产,实现了粮食连年丰产丰收。

“老经验赶不上新知识,科技种田能使庄稼高产丰收”,现在,这个道理已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认可。

今年10月16日,在信阳农民大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班上,前来“取经”的农民们听得认真,记得仔细。专家们面对面向农民讲解了科技种田的相关知识,介绍了测土配方施肥、水稻机械收割等技术的注意事项,解答了农民们在粮食生产中遇到的难题,赢得广泛好评。

这只是广大农民积极参加科技培训的一个缩影。今年,我市共培育生产经营型人才640人,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人才405人。如今,农民在培训中主动求教、主动咨询的越来越多,农民的生产经验思维有了转变,加速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也营造了学科学、用科学,依靠科技发展生产、创业致富的氛围。

育秧,采用大棚育秧的方式,保证了秧苗的质量;耕地,大批机器的使用,让农民感到快捷、方便;种田,不再面朝水背朝天,而是运用插秧机,就连施肥都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不用担心量够不够的问题。科技对我市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逐年攀升,通过引导农民科学选种、规范管理,增加了粮食产量,优化了品种结构,提升了种粮效益,让农民看到了种粮的希望。

创新机制释放粮食增产新活力

“我市积极创造条件,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复种指数、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36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4.5%。”市农业局负责人在谈及粮食生产经营新机制时如数家珍。

发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是方向。我市不断探索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机制,大力引导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使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劳动效率,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全市已注册的合作社6036家,带动农户50万余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34%,其中省级示范社43家,市级示范社440家;专业大户发展到2万余户,其中经营流转土地1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6100多户;家庭农场1064家。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80家(国家级4家、省级43家),加工产值达300亿元。

今年,在确保粮食逐年增产的基础上,我市按照“统一供应良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秸秆还田、统一机械播种收获、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指导”的模式,全力建设好农业部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41个(水稻30个、小麦11个)。目前,全市水稻万亩高产创建单产水平由过去的600公斤提升到现在的700多公斤;小麦万亩高产创建单产水平由过去的不足400公斤提升到现在的500多公斤。尤其是今年在光山县由袁隆平团队与河南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共同创建的水稻“百千万”高产攻关区,取得了万亩片平均亩产733.8公斤的优异成绩。

政策带动、科技推动、机制促动,使农民腰包鼓了,负担轻了,生活更有奔头了,农业更有活力了,农村更加稳定了。2015年即将到来,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路上,我市粮食生产发展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春天。

压题照片:金稻飘香

本报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