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2014年,被称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

这一年,人们形象地用“攻坚期”、“深水区”来描述“全面深化改革”,诠释改革任务之艰巨、形势之严峻。

这一年,面临新常态和新机遇,信阳人用改革回应百姓的期待,用实干获取前进的力量,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这一年,我市深化改革之帆已经扬帆起航!

顶层设计的精准落地

12月15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其评选的2014年度十大流行语。“顶层设计”,这一新的政治名词毫不意外地领衔十大年度流行语,凸现了党心民意呼唤深化改革。

改革需要顶层设计,同样离不开因地制宜。市委、市政府用“接天立地”,迈出了我市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步。

“接天”就是准确把握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对需要中央顶层设计的改革,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稳步推进,积极承接任务、主动配合落实;“立地”则是从我市实际出发,有的放矢,付诸行动。

“改革,要做到‘接天立地’,既要有‘壮士断腕’的敢作敢当,更要有‘妙手慧心’的善作善成。不改不行,怕改不行,乱改更不行!”市委书记郭瑞民掷地有声的话语犹在耳边。

“改革,必须统筹兼顾,务实推进,确保顶层设计在信阳精准落地!”市长乔新江的话语同样如重锤敲响鼓。

信阳人迈向改革的步伐铿锵有力:1月10日上午,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全年经济工作和改革任务;5月30日,市委第四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再次专题研究部署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9月28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会议……沟通,让各部门增强改革和责任意识;协调,让各级了解服务和发展方向;调研,掌握基层的呼声和准确情况;研究,找准改革切入点和方向。

信阳人实施改革的部署紧锣密鼓:成立中共信阳市委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9个专项小组43个专题小组,围绕解决影响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障碍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立足我市改革工作的职责权限和实践条件,提出第一批9个方面、36条重点改革事项。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统筹结合,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把全面深化改革与教育实践活动整改、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紧密结合起来,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着力推进27项重点改革任务。

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入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一项项“顶层设计”在我市“精准落地”,一个个改革方案在我市吸足地气,一条条创新举措在我市应运而生!

我市布下了改革棋局,一子落,满盘活。

敢为人先的信阳经验

新增补贴能否向农业大户倾斜,调动种粮积极性;如何加大农业保险力度,让弱质农业强起来;怎样减少涉农建设性资金交叉重复投入,提高整体使用效益……这些困扰我国农业多年的难题,很快将在我市找到答案。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