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通 讯 员 裴娅晖 马 童

有人说它是息县县城的后院,在记者眼里,它更像息县县城的一个新区。它就是息县孙庙乡的范楼新村。

鲜亮的外墙、整齐的庭院、宽阔的马路、明亮的路灯、洋溢着舒心微笑的村民,都在讲述着这个庄园式新村的甜美生活。

12月16日,记者在范楼村采访时,村民都说,从前的范楼村并不美丽,它今天的美丽,是因为他们省城有家“好亲戚”。

范楼村的“好亲戚”就是河南省总工会。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河南省总工会和范楼村这个“穷亲戚”结缘。他们没有浮光掠影地走过场,而是扑下身子,扎根村里,帮扶共建,让“穷亲戚”从头到脚焕然一新:短短一年间,范楼村村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500多元,行路难、看病难、就业难、增收难等贫困痼疾渐行渐远。

省总工会真心结交“穷亲戚”。为增进亲情,特派办公室主任田建涛和秘书长席念平一起住在村里。他们逐户“认亲”,谁家有难处,就帮上一把;谁家有需要,就主动上门。一年来,省总工会共投入10万余元,帮助全村47户顺利渡过各种生活难关。全村18名五保户、38名残疾人、7名孤寡老人的姓名和困难都牢记在省城“亲戚”的心里,他们每人每年都会得到省总工会1500元的生活救助金。

“以前每到下雨天,孩子们上学很麻烦,脚裤沾满泥,摔跤也是常有的事儿。现在好了,出门就是水泥路,干啥都方便,省里的‘好亲戚’真帮了大忙!”站在家门口6公里长的便民路上,村民曾照书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路修好了,针对村民反映的用电难问题,省总工会积极争取项目,为范楼村新增7台变压器,新架设50余根电线杆,改造高低压线路2000余米,增强了农忙时节的供电能力;针对村民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诉求,帮助新打机井28眼,新建拦水坝一座,改造提升电灌站一座,使全村农业基础设施大为改善。

不仅脱贫,还要致富。带着这个理念,省总工会把调整传统农业种植结构作为突破口,指导村里成立了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与河南农业大学对接,获得技术支持。成功引进德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立大棚蔬菜种植基地。目前,全村已发展标准蔬菜种植基地1200亩,其中高标准日光蔬菜大棚就有100余亩。

本着“输血”与“造血”并举、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的原则,省总工会通过助学扶贫、科技扶贫等方式和途径,让村民从“等靠要盼”转向“千方百计谋发展,一心一意建新村”。先后为范楼村中心小学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十余套;对特困生进行重点帮扶,每人每年3000元,支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和群众代表外出学习参观,让他们开眼界、长见识、变观念、强素质;在范楼村二组打造孝道示范村,引领村民向善向上……

“路通了,气顺了,腰包鼓了,环境更好了,干劲也更足了。我们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为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带好头,为我们村省城里的‘好亲戚’争光!”村党支部书记范军云自豪地告诉记者。

□记者点评

为扎实的作风叫好

□时秀敏

定点扶贫,结对帮扶。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省总工会没有浮光掠影地走走过场,更没有简单地给钱给物了事,而是稳扎稳打地用真心为人民办事,为百姓造福,让昔日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的贫困村迈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其扎实的作风值得点赞,让人叫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调研时,鲜明地指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解决‘四风’问题,要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抓住要害,不能‘走神’,不能‘散光’。”作风越扎实,“四风”离我们就越远,群众离我们就越近。只有集中解决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才能保证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才能保证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才能向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省总工会以扎实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收到了成效,赢得了认可,这既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出的硕果,也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各级党员干部转变作风的一个缩影。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