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锐 见习记者 丁桂玲

每天早上7时左右,在市中区城区解放路泰和苑门前,都有一排候客的三轮车。这些车主或是东张西望,留意着过路的行人;或是三五成群地说笑着打发等待的时光。但有一位车主却格外引人注目,他手持一份近日的报纸,有时是《参考消息》,有时是《军事周报》,认真阅读着,时而面露愉色,时而眉头紧蹙,甚是投入。

通过攀谈,记者了解到这位以读报打发时间的车主名叫史考存,今年52岁,河北邢台人。21岁那年,来到信阳。“先是找了个临时工,在蛇山清理大石头。后来到麻袋厂工作,干了几年,麻袋厂停产了,这不就买了三轮车。车子都换了好几辆,但是我就一直这么开着,靠自己的双手补贴了家用,供养了一双儿女。”谈起自己的工作机缘,史师傅心中百味杂陈,但不无骄傲与自豪。

现在的史师傅一家借住在亲戚的房子里,一家人虽然生活不是太宽裕,但是和和气气,倒也自足自乐。“现在的条件要比以前好很多了。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我住在厂房里,有一次屋里都被淹了。多亏好心人及时送来了棉被、衣服等物品,帮助我们渡过难关。现在国家政策好,我们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感谢党,感谢祖国!”史师傅真诚地说道。

如今,史师傅的大女儿已经读完大学顺利地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儿子也外出务工能自己赚钱了,老伴在市内打些零工。这些都是让史师傅倍感幸福的事情。“其实我能理解政府取缔三轮车的初衷。我们车主的素质确实高低不一,政府加强管理也是应该的,但是还是希望能够再多拉几年,补贴家用。”对于近日政府规范三轮车载客行为的通知,史师傅表示理解。

“史师傅人可好了,我们经常坐他车,有时候坐车的小姑娘粗心落下个手机、钱包,他都想办法还给人家。”一位与师傅相熟的乘客笑着告诉记者。“他呀,整天可爱操‘闲心’了,没事就读个书、看个报,回头还讲给我们听。”一旁的其他车主也附和道。

采访完毕,寒风又起,冷气逼人,史师傅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拿起抹布,擦了擦三轮车的车把与后座,而后戴上了手套,把外套的拉链向上拉了拉,从后座下面拿出了一本书,一边翻看一边等着下一位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