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恩烽 马依钒 郭 靖

初冬时节,记者走进罗山县的美丽乡村,一座座或古朴、或盎然的整洁村落渐次入眼。惊喜之余,不禁让人感慨:美丽乡村渐成真。

朱堂乡万河村、灵山镇高寨村、尤店乡钓鱼台村……在罗山县的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以往的土路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平坦的硬化路面,随意种植的美人蕉、月季花、菊花与村民房屋相映成趣,大型生活垃圾堆绝迹了,废纸碎屑没有了,池塘沟渠闻不到异味,几乎清可见底。很多村庄呈现出田园牧歌般的雅致景观,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真没想到,美丽乡村一下子就建到了自家门口。”昨日上午,站在村文化广场的花坛旁,朱堂乡万河村老虎店组村民历泽秀激动地对记者说:“我嫁到老虎店快40年了,村庄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整洁漂亮过。”

一年前,很多像历泽秀一样的村民,做梦都不敢想自己生活的村庄会是如今这幅美丽景象。那时,农村人居环境每况愈下,垃圾成堆,杂物乱放,杂草丛生,“空心村”数量不断增加,已经失去原有本色。“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是农村普遍的卫生状况。

2013年9月,罗山县以“清洁家园、美丽罗山”活动为抓手,将六城联创工作向村组延伸。从事此项工作的罗山县委宣传部同志向记者介绍,立足现有条件,综合考虑村庄的地理位置、(下转02版)罗山:美丽乡村渐成真

(上接01版)基础条件、文化特色、产业发展等因素,分为环境整治型、清洁家园型、美丽乡村型、旅游目的地型等四种类型,各村庄因地制宜,精心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乡村特色,循序渐进,以点带面,吹响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集结号”。

“集结号”吹响之后,全县上下众志成城,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作为主要工作内容。按照重点突出、兼顾一般、分类建设的要求,重点抓好19个乡镇政府所在村和31个国道、省道、旅游路线及部分县级公路沿线共计60个县级试点村建设。对其中50个重点村,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实施安全饮水、道路硬化、基础绿化、河塘清淤等建设工作,推进村庄公共活动场地、休闲健身场地建设,满足村民日常需求,并建立常态化的保洁机制。对全县60个县级试点村中10个示范村,进一步加强公共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建设和管理实现功能性、美观性和生态性的有机结合。

彭新镇仁和村把建设环境整洁、生态优美的人居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先后投资8万元,兴建水冲式卫生公厕120所,垃圾池30个。朱堂乡万河村在县财政先期投入只有5万元的情况下,撬动社会资金8.5万元,累计投入资金达30余万元,完善了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山区“宜居乡村”。

处在S339、S219沿线的潘新镇、莽张镇、彭新镇、朱堂乡从治理“脏、乱、差”入手,切实加大沿路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通过悬挂宣传标语,发放“清洁家园”活动宣传单,切实提高群众环境卫生意识;积极组织乡村干部开展清垃圾、清路障行动,并沿莽潘路、南信叶路、开武路新建了高标准垃圾池,聘请清洁工,健全了卫生保洁长效机制,沿路环境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就是要从环境卫生整治入手,只有达到三无一规范和一眼净的要求,才能在此基础上建设美丽乡村。”市委农办李雪洋主任在罗山调研时说。

美丽乡村建设正作为一项“美丽事业”在全县蓬勃发展。2014年,罗山县财政投入4844万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在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的同时,撬动社会资金,引导工商企业、农民企业家、在外成功人士回报家乡,参与建设。周党镇吊桥村北陈组胡争光积极出资出力回报家乡,陆续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开展硬化、绿化、美化,改造万方大塘,实施雨污分流,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朱堂乡白马村陈辉,回乡投资300余万元进行坑塘改造,建设文化长廊,实施老村改造。

罗山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让生活安逸、环境优美、乡风淳朴的美丽乡村梦渐渐成真。一个个美丽乡村正像一幅幅恬静、朴素的山水田园画,一不小心,就闯入了你的眼帘和镜头……

采访札记

村庄美了,村民暖了

□赵恩烽 马依钒

耕耘过后,是收获的甘甜。环境改善,受益的终是村民。

村庄美了,美在外观;村民暖了,暖在心里。“村里建起了规范公厕、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村里的环境和生活一天一个样。”不论在哪个村子里采访,记者总能被村民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感染着,这样真诚灿烂的笑容掺不得假,全源自于生活幸福感。

城里人来参观,走到哪儿都举着手机拍个不停。美丽乡村让城里人流连忘返,让村里人倍感自豪。居住环境的改善让美丽乡村渐渐成真,这不仅改变了村民的外部生活环境,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