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人民广播电台 许红涛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河南省信阳市山水秀美,人杰地灵,自古就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美称。这里又因茶而闻名,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就盛产于此。近年来,信阳市围绕青山绿水做文章,在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的同时,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大美茶乡恬静的农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10月28日,“感知中原·倾听信阳”2014全国百家电台信阳行采访团来到了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办事处辖区的一个普通村落——郝堂村。

走进郝堂村,宛若走进了梦中的记忆。蒙蒙秋雨中,青山含黛,溪水潺潺,小石桥、茅草亭、石板小路,映入眼帘的处处都是恬静的自然风光,干干净净,素雅脱俗,水墨画般让人从心底里透出舒畅。走进村子,数棵百年银杏树树枝婆娑,华盖硕大,每一片叶子似乎都记录了村庄的变迁。沿路前行,一座座狗头门楼、一面面清水墙、一幢幢小布瓦构筑的豫南民居,一栋栋精心修葺的土坯房,错路有致,韵味深厚,时刻向我们展示着这个豫南小村落的细微之美。

在一处敞开式的院落门前,一位50多岁村民正在修剪花枝,那是一株四季红。问起村里的建设,村民的话语掩抑不住自豪。“村里的建筑,像建筑的样子。你看,这墙皮的颜色,甚至这些垃圾桶的样子和颜色,都是市里请来的画家画出来之后,我们照着盖起来的。”

见记者采访,几位村民走近来,七嘴八舌说起郝堂村的变化。据介绍,过去村民们都觉得贴着白瓷砖的房子最好看,后来专家来了,看了专家的设计,村民们都改变了观念。一处一景,一户一貌,改建后的村子,既保留了传统,又透着时尚。石砌矮墙,草搭长亭,体现着村庄的肌理;雨水冲刷,让砖石变得温润,留下了时间的痕迹。村庄最细微的美,都受到了尊重。村里的小学、礼堂、文化广场、书画院、养老中心等建筑,处处蕴含着豫南特有的文化底蕴,处处透露着和谐与静谧。走在村中,如置身画中。

村庄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建筑风格上,据郝堂村的大学生村官朱菊介绍,以前村庄周围都种植水稻,现在有数百亩稻田改成了荷塘。每年荷花盛开,游人如织。“映日荷花别样红”,让众多游客流连忘返。荷塘,除了成为景观,也为村庄的水循环和土壤净化提供了充足的条件。荷塘的莲藕成熟后又增加了一笔可观的收入,就连干枯的荷叶、荷花和莲蓬也被制作成工艺品,创造出新价值。如今,到郝堂去,几乎成了市区的人们周末休闲踏青、放松心情、垂钓摄影的首选地。除此之外,郝堂村的手工茶、有机稻米、农家饭也被越来越多人们熟知和喜欢。

作为来自大西北的新疆人,面对郝堂村,记者竟在很长时间里有一种错觉感。如果说,我们的大美新疆是一位彪悍的男人,那么信阳郝堂就是一位柔美的女性。她的柔美艳而不妖,美而不媚。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信阳无论是对村级环境的规划,还是村庄设计都显得独具匠心,与此同时,信阳市以部分美丽乡村为示范,不断探索如何激发乡村发展的原生动力,让美丽乡村不但现在外表美,未来发展也更美,这些经验和成果都值得我们新疆借鉴学习。

(播出时间:2014年11月4日 播出媒体:新疆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