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依钒

“等到明年4月,上万只鹭鸶就会再回到这片水杉林,生儿育女,繁衍栖息。那样的场景才叫壮观呢!”一边查看杉林护栏,一边向记者憧憬来年景象,环保志愿者卢元荣圆圆的眼睛里,光芒闪烁。

12月11日上午,记者跟随罗山县社工协会的环保志愿者走进这片远近闻名的“鹭鸶林”。这片林地的全名是“鹭鸶湿地保护区”,位于罗山县城新区行政路南侧,占地40多亩,是上世纪70年代种植的一片水杉林,杜堰河穿林而过,林木蓊郁,溪流环绕,是一片不可多得的自然湿地。十多年来,每到春夏之际,上万只鹭鸶不远千里,从南方归来,在此栖息、繁殖,场面很是壮观。

鹭鸶是鹭科鸟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对居住环境要求极高,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指示物种。由此可见,罗山“鹭鸶林”是一片极为难得的自然之地,可是这片净土差一点淹没在城市扩张的道路上。

2013年4月,卢元荣在罗山县社工协会的贴吧里看到一个帖子,讲述“鹭鸶林”周边的建筑垃圾越堆越多,污水排放无人治理。“看到这个帖子后,我的心很痛,我不能让罗山人引以为傲的‘鹭鸶林’就此消失。”当时的心痛感让卢元荣至今难忘。

两天后,卢元荣联系几位环保志愿者,成立鹭鸶保护小组,自发在“鹭鸶林”周边轮流值守,阻止倾倒建筑垃圾和随意排放污水的行为。(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