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宁

题记:第15个记者节来临之际,记者与报社同事到浉河区采风,在探访新县著名根雕艺术家周厚安设在信阳书画院中的根艺馆时,感触良多。

有人曾把人类出现的历史比作浩渺宇宙亿万光年时间轴中的最后坐标。无垠的大自然激发了人类对未知强烈的好奇心,打破时间与空间的藩篱,人类探索自然之美的脚步永远没有停歇。

美有美的摄人心魄,但丑到极致的美,或许更让人眼醉心惊,令人叹为观止的奇石、根雕艺术等皆属此类。在现代美学的视野中,自然美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都处于默默无闻的境地,“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正是多了这三分的人工,方才造就那“化腐朽为神奇”的惊世之美。

沉睡在地底下的树根,见天日的一刻,之于农夫来说不过是贡献灶炉热量的燃料而已。然而,在根雕艺术家的眼中,那种妙趣天成的美稍经雕琢就能惊世骇俗。根雕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洪荒时代,一叶轻舟渡海时,水的荡漾给了河姆渡人创作美的启发,从此便有了类似波纹形状的根艺配饰。战国时期的根艺作品《辟邪》以极富动势神韵的虎头、龙身、兔尾的四足怪兽造型,蒙上了一层宗教神器色彩,在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护佑一方安宁。在流光溢彩的隋唐,根雕艺术更为纯熟,“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大概也只有唐代的文人骚客才能把它们巧喻为“木居士”。发展至今,根雕不再成为朝圣贡品,不再成为阳春白雪的代名词,“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它们渐入民间艺人、收藏家的视野。曲高不再和寡,人们对美的欣赏一脉相承。

神奇,从不会因为死亡而失去光彩,那些看上去死了的,一直在呼吸,似乎灵魂也不再寂寞。民间的智慧以变通见长,艺术又多了所谓残缺的美丽。那一块块、一根根看似笨拙的树根藤蔓,只要到根雕艺术家的手里,或大刀阔斧,或删繁就简,或点缀琢磨,转眼间,一件令人悦目之品便浑然天成。他们不抱偏见地去学,因而能博采众长;不受拘束地去创新,因而能独树一帜。在观赏那些盘根错节和“藕断丝连”的作品时,还仿佛让人听到了它们穿石而过的崩裂声,感悟到了它们经风历电而畅律流动的生命音符与它们在刀刃之下瞬息脱颖嬗变!个人的独幕剧离不开社会大舞台,世相百态也可以浓缩在方寸之间。“东方醒狮”的王者霸气、“母子情”的舐犊情深、“思乡”的游子心切……一个根雕作品讲述一个动人故事,在艺术的殿堂,可以任由灵感的放荡不羁。根雕的精妙之美就在于那“似与不似”的方寸之间。吸天地之精华,纳灵气于神工,当心中所想因形就势跃然而出时,抽象之美考验的是我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现代化的声浪无时无刻不冲击着摄影家镜头中的定格之美,人类的进步势不可挡,每天都会有我们熟悉之物销声匿迹,也会有我们未知之美涅槃重生。现代背景下对艺术的造访,需要的是我们对自然的敬畏感恩之心,感谢自然的慷慨赐予,感谢艺术家的巧夺天工,感谢能让我们游走在这自然之美的艺术灵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