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党史宣教工作以弘扬大别山精神为主题,以努力实现资政育人的党史梦为目标,以“新内涵、新阵地、新品牌和新优势”为主要内容,多形式、多角度地渲染出彩。
一、深挖大别山精神,禀赋与时俱进新内涵
“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是大别山精神的主要内涵。大别山精神是指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在大别山这一特定区域,由大别山地区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斗争过程中,用鲜血和生命凝成而具有为共产主义奋斗的革命信念、革命意志、革命意识、革命品质和革命行动的总和。这种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她更是我们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在实现资政育人党史梦的伟大征程中,彰显着“红旗不倒”的鲜明历史特征,铸就着“中原前锋”的伟大时代丰碑,凝聚着“魅力信阳”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建设红廉文化苑,打造廉政教育新阵地
为了充分发挥党史工作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我市创建了一流的“大别山红廉文化苑”,成为现代的以鄂豫皖苏区首府旧址群为引领的廉政教育基地样板群。“大别山红廉文化苑”以清廉为主线、红廉为主体,以史廉为鉴、茶廉为脉,融汇了信阳3000多年廉政文化元素,完善了信阳红廉历史文化传承,展示了信阳党史研究最新成果。在该苑筹建中,我室根据市纪委的部署,深入挖掘红廉历史文化资源,撰写16万字的红廉陈展纲要。同时,还编辑出版了“可以带走的大别山红廉文化苑”——《红廉大别山》一书,荣获“河南省优秀党史研究成果奖”和“信阳社科联优秀成果奖”。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红廉大别山》成为领导干部的必读书籍,“大别山红廉文化苑”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接受精神洗礼的新基地;在“军地共廉”建设中,《红廉大别山》成为驻信部队官兵的必修课程,“大别山红廉文化苑”已成为驻信部队广大官兵活跃和丰富精神生活的新课堂。
三、紧扣红绿结合点,铸就党史宣教新品牌
革命先烈故居蕴含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革命先烈张玉衡故居位于中国“最美乡村”——我市郝堂村,而郝堂村正是我省著名的绿色旅游新景点。张玉衡是中共早期党员,是吉林地区党组织和磐石游击队的创始人之一,1935年在珠河区与日伪军遭遇,英勇就义。2013年,我室对张玉衡故居的修葺建设工作启动,行程6000多里,寻访张玉衡烈士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征集社会各界的相关文字资料和实物,共收集图书资料50余册、图片600余张、实物15件。该故居占地203平方米,2014年5月对外开放,配有2名专职讲解员,旁边设置了红色书屋,收藏红色书籍300余本,可免费借阅。目前,共接待省、市、县(区)党员干部11批70余人、参观者1200人次,成为郝堂村万绿丛中一点红。
四、坚持全方位传播,展示资政育人新优势
报刊、影视、网络和研讨是发挥党史工作“存史、资政、育人”作用的有效平台。通过“口述记录”、“走进将军故乡”、“历史丰碑”、“辉煌人生”、“红色旅游”、“翻阅日历”等党史网栏目和研讨著书、编发信息、拍摄影视作品等形式,全方位、多维度传播党史资政育人的主要功能。在中央《党史工作简讯》上登载信息2条、《河南党史工作简讯》上登载信息15条;在《百年潮》杂志上刊发《我们在大别山背重些—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红二十五军军魂吴焕先》和《邓小平在大别山期间的群众工作思想》三篇文章;在《信阳日报》发表署名文章《邓小平在信阳期间的群众工作思想与实践》。参与完成市委组织部的两个重大课题,即《大别山-中国革命走向全面胜利的战略转折地》、《红色大别山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配合完成市委组织部党性教育电视专题片《信念·大别山魂》的拍摄工作。成功举办“大别山革命史与干部党性修养”和“区域化视角下的红色资源与大别山精神”研讨会,结集出版《丰碑永驻大别山》论文集。
大别清风永和,信阳清廉常葆!
(作者单位:中共信阳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