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党优秀的理论家、宣传家。

杨松,原名吴绍镒,字又衡,1907年1月14日出生,湖北省大悟县人。

杨松出生地为大悟县四姑墩,原属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杨松家庭几代都是书香人家。祖父吴映文,叔祖父吴映章,都是清朝秀才。父亲吴德秀,号吉人,1889年在武汉师范学校毕业留校任教,后回家乡设馆办学。辛亥革命后第二年,他应同盟会湖北支部评议委员董必武的邀请,到湖北督军做事。自此,吴德秀与董必武结下了深厚情谊。

6岁时,杨松入羊角寺蒙童学校读书,后入黄陂、黄安交界的河口小学读官学。朱子玉先生给他取了个“杨松”的名字,其寓意是做人要像杨树、松树一样,灵活、坚定、傲立。

五四运动前夕,杨松随父到武汉,入武昌高师附小五年级读书,成了后来被称为“黄安农民王”王鉴的同学。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参加武汉市学生罢课的示威游行,后随王鉴、汪奠川等同学回到家乡,向民众宣传反帝爱国思想。

1920年3月,董必武、张国恩等在武昌涵三宫创办私立武汉中学,并以此为阵地传播马列主义。1921年9月,吴德秀送杨松入武汉中学读书。董必武亲自给学生上课,联系中国实际,不断向学生介绍马列主义,灌输革命思想。杨松受到董必武“天下为公”的启发,积极参加学校各项社会活动。陈潭秋被聘任到武汉中学任教。在纪念苏联十月革命时,陈潭秋亲自作报告,介绍马列主义,介绍十月革命的经验。他说:“如果我们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不懂得十月革命,就等于聋子、瞎子,找不到路。”在武汉中学,杨松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思想境界。

1922年秋,因学潮斗争的需要,杨松转入武昌高师附中学习。“五卅惨案”发生后,全国各地迅速掀起反对日、英帝国主义的示威游行。杨松参加领导各校学生罢课、演讲,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6月,杨松和林彪等人代表湖北学生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全国学生代表大会。湖北军阀强令解散武昌高师附中,杨松被通缉,被迫转入私立武昌中华大学读书。杨松以国民党党员的身份在学生中活动。1926年8月,杨松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北伐军进军武汉前夕,为了占领农村阵地,迎接北伐军,董必武安排杨松、王鉴、吴良成回到家乡黄安、黄陂交界的河口、四姑墩等地组织农民协会。杨松、王鉴等组织农协会员在四姑墩街上游行,并打开土豪劣绅的粮仓,让没有米下锅的农民借到稻谷、小麦300多担。1927年1月10日,杨松在《汉口民国日报》上发表《罪大恶极之黄陂土豪》一文,历数黄陂县土豪李旭亭13大罪状,最终使李旭亭得到应有的惩处,为黄陂人民除了一大祸害。(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