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士林
都说消费者是“上帝”,但是,种种迹象表明,消费者并没有商家嘴上说的那么牛。
都说“3·15”是消费者的节日,但是,年年都一样,消费者感觉最清晰的,仍然是一种莫名的紧张气氛。
“3·15”前夕,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协会真是忙坏了。不是通报消费者投诉的典型案例,就是发布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焦点问题(比如挂羊头卖驴肉的,假种子当真种子卖的;比如食油里面掺矿物油的,美发美掉一头秀发的);不是向消费者发布购物警示,就是为消费者指点消费迷津(比如买电脑要怎么怎么样,进超市要怎么怎么样,遇见“免费午餐”要怎么怎么样,碰到“糖衣炮弹”要怎么怎么样)。
这都是为消费者好,作为一个具体的消费者,所有的倒霉事都不可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但是,谁都能感觉到,当消费者,真的是一件很难的差事,到处都是陷阱,到处都是圈套;有些你防也防不住,有些你想也想不到。而要当好消费者,则是一件更加辛苦的差事,你什么都得知道,你什么时候都得提高警惕,你什么环节上都得多长一个心眼,你什么情况下都得把自己弄得像个明察暗访的……
有时,我甚至有些怀疑:要成为一个成熟的称职的消费者,是不是要把自己武装成一个“特工”;要成为一个清醒的明智的消费者,是不是要变成商家肚子里的一条虫子,换一句话说就是,如果什么都不用操心,是不是活该就要受骗上当。
有一个观点我同意,就是作为消费者,往往因为贪图便宜,而掉入陷阱。但是我也纳闷,难道“贪图吃亏”,就能逢凶化吉吗。
于是有了“3·15”。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将其称作“消费者的节日”。但愿有一天,消费者不再以被坑被蒙被骗的角色,来庆祝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