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潭秋,名澄,字云先,号潭秋,1896年1月4日出生,湖北省黄冈县陈策楼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陈策楼,原叫陈宅楼,是陈氏家族的宗祠,矗立在村子中央,为一幢土木结构的3层楼房。村庄以此楼得名。陈策楼是当年陈潭秋与当地革命志士经常聚会活动的地方。

一天,陈潭秋和五哥陈树三站在陈策楼上观景,五哥脱口而出:“陈策楼前谁陈策?”陈潭秋遥望陈策楼对面的独尊山应声答道:“独尊山上我独尊。”

陈潭秋的五哥陈树三,是同盟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曾在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任职,后不幸去世。陈树三常给潭秋讲些革命故事,讲同盟会的革命主张和革命志士的斗争生涯,使陈潭秋从小就受到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薰陶。他还对弟弟说:“你的名字叫陈澄,就是要澄清浑浊世界的意思,你长大后,要努力去澄清这个世道。”陈潭秋表示:“我定要正直为人,为民众办事终生!”

1916年,陈潭秋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英语部学习。陈潭秋、林育南等人致力于新文化工作,在武汉读书的黄冈青年中组织读书会,传阅《新青年》、《新潮》等进步刊物。

1919年夏天,陈潭秋与同乡林育南、肖人鹄等人带着传单和演出道具,回到家乡进行宣传、演出。五四爱国运动的星火,播撒到黄冈陈宅楼、八斗湾、杨鹰岭一带的广大农村。整整一个月,陈潭秋和同伴们夜以继日地奔波在巴水河畔,在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1920年3月,董必武、陈潭秋等在武昌创办了一所新型的私立学校武汉中学,它吸引了全省各地的学生,其中接纳了大批黄冈的学生就学。陈潭秋担任英语教员兼乙班老师。他和学生们生活在一起,谆谆教导,循循善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陈潭秋经常对进步学生说:“如果我们不懂马克思主义,不懂十月革命,就等于瞎子、聋子,找不到出路!”

1920年春,陈潭秋、陈荫林兄弟将黄冈家乡的聚星学堂改为一所新型学校,招收学生100人,聘请进步知识分子肖人鹄、陈防武等为教员。学校成为传播新文化、宣传新思想的阵地,一批学生在这里接受新思想教育,锻炼成长,后来成为大别山黄冈地区革命的中坚力量。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陈潭秋和董必武作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出席会议。(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