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涵
《爱孩子的男人》的主角萨姆是一个热爱孩子、性格乐天、待人和颜悦色而又慷慨大度的好父亲,他不会让胸中装下任何伤心事,他希望人们相亲相爱,但是他根本不了解人。首先就是他的妻子亨妮埃塔和孩子们,他们被这样一个道德意义上的“好人”给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对他充满了痛恨。他和妻子之间重复着无休无止的争吵,妻子为了逃离这个永远光明的男人,甚至想杀掉所有的孩子,再结束自己的生命。结果,对萨姆实施谋杀的,是他疼爱的大女儿路易,在一个星期一的早晨,她将毒药放入了他的杯子,却阴差阳错地毒死了亨妮……
这真是一本疯狂又华丽的家庭小说,很少有作家敢于这般彻底地揭露家庭关系中的阴暗面,尤其在我们这个深受孔孟之道影响的国度,尤其当一拨又一拨“鸡汤文”来势汹汹。而现实中,类似这样的“疯狂”却时有耳闻,网站的社会新闻头条也常被这些占据。难怪有人说:“读这本书就像是回忆自己的童年一般,小说中的嬉笑怒骂和恐怖惊悚场景,让我觉得不像是在读小说,而是在过着小说中角色的生活。”
对于亲子关系,我们总是更倾向于作美好的诠释,比如之前红极一时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星爸萌娃,甜美温馨。然而,现实远比这些残酷——留守儿童缺少父母教养,城里孩子又被“虎妈狼爸”逼得喘不过气,父母子女难以互相理解沟通的痛楚比比皆是。可见,对于亲子关系,我们需要的不是卖萌和美化,而是像《爱孩子的男人》这样有力度的揭示、有分量的思考。小说拒绝了俗套的启蒙式引导,将一个家庭中夫妻、亲子之间的种种困难与挣扎、紧张与不安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还原了人们对家庭的完整感觉。
难怪,这部小说的作者、澳大利亚女作家克莉斯蒂娜·斯台德被英国《泰晤士报》称为小说家中的“黑暗之星”。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小说最初出版时并不受人瞩目,在沉寂25年之后,美国著名评论家、诗人兰德尔·贾雷尔为这本书写了30多页的序以作推荐,小说才广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