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殷 英

金秋时节,走进罗山县子路镇朱湾村,一片片金黄色的稻田映入眼帘,阵阵稻谷的清香扑鼻而来,沉甸甸的谷穗随风摇曳,收割机在欢快地奔忙着,田间地头穿梭着忙碌的身影,好一派丰收景象。

“我是在市、县专家的指导下,最先搞‘籼改粳’的,当年就种了1000亩,没想到收益很好,共增收稻谷10万多公斤,增加收入50万元。从那以后,我逐步扩大粳稻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籼改粳’带来的好处。”谈到“籼改粳”,正在田里忙碌的种粮大户陈贵权停下了手中的活计,轻轻地托起身边一簇金黄的稻穗,笑眯眯地扳着指头和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我又种植粳稻2500亩,可比籼稻多收稻谷20万公斤,而且机械化插秧和收割可以节省人工费用20万元,除去粳稻生产肥料和农药增加的投入,种植粳稻共增收100多万元。”

是啊,粳稻又丰收了,陈贵权的心里怎能不甜呢?自2012年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豫南稻区籼改粳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在我市启动以来,许多像陈贵权这样的种粮大户获得了“籼改粳”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尝到了以科技引领、支撑现代农业生产的甜头。

“籼改粳”,促进了种田大户的兴起,实现了粮食增产,促进了农民增收,推进了农业机械化进程,推动了土地规模化经营,改出了信阳农业的一派新景象。

粳稻优势明显 发展粳稻势在必行

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籼米,特别是早籼米因为米质较差,市场需求不断缩减。相应地,粳米因为品质和口感较好,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其需求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各地稻米批发和零售市场,随处可见粳米的代表产品“东北米”的身影,米市开始出现“籼弱粳强”的势头。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拉动了粳稻价格的持续上涨,大大提高了农民种植粳稻的经济效益,也调动了农民种植粳稻的积极性,我国的粳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

(下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