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华
10月25日起,上海市人口最集中、最高档的居住区之一静安区的嘉里中心广场,8位街头艺人持着上海演出行业协会颁发的“节目审核许可证”,开始“心安理得”地在街头献艺,他们不再会纠结是否影响市容市貌,也不用担心城管的盘查和驱逐了。以“东方巴黎”闻名世界的上海,率先以规范的形式,促进街头艺人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和城市生活的无缝衔接,体现了艺术和社会的双重宽容,我们应为之喝彩。
艺术需要宽容。只要追溯各种艺术门类的起源,从最早的文学、音乐、舞蹈,到后来的书法、绘画、曲艺,以及最为综合的艺术形式——中国戏曲,几乎各种艺术门类的诞生都和社会底层生活有着血肉联系。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乡间街头的艺人们,无论他们的演出技艺多么参差不齐,都在整体上为中国艺术的积淀和传承作出了贡献。今天,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各种艺术门类仍然在做各种适应性的调整,新的艺术门类仍然有可能从大众生活中孕育和诞生。街头艺人,作为一种很接地气的群众文艺活动的补充形式,点缀在城市生活的角落和边缘,轻松而浪漫、自由而多彩,不啻为一道迷人风景,应该给予其适当的地位和空间。
社会生活也需要宽容。撇开街头艺人的艺术属性不论,从系列社会调查看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也都希望街头献艺能带来收入。既然如此,他们选择这样简陋的表达方式来做艺术表演,就可能隐含着生活上各种缺憾甚至不幸。然而,他们和那些完全可以纳入社会救助的流浪汉和乞丐不同的是,他们是劳动挣钱,保持着自尊自爱。
目前,上海街头艺人的持证上岗还处在试验阶段,目前获得这种幸运的人数也仅仅只有8名,但是,这毕竟是中国大都市一个让人倍感温暖的进步,希望更多的城市能对他们更加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