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城绿色半城水,蓝天白云总相宜。凡是到过信阳的人,都说信阳美,美就美在这里的青山、绿水和蓝天。大别山北麓,淮河穿境而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宜居的自然条件。生态禀赋是祖先留下的,但城市“宜居”是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信阳能够成为宜居城市,靠的不仅仅是自然环境。

在推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信阳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市”,保护这里的绿水青山。生态优势,是信阳的金字名片,更是城市的发展动力。如今,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信阳生态效益正在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即日起,本报推出《三大优势系列报道—生态优势篇》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向 炜 郭 靖

这个金秋,关于信阳生态方面的喜讯,一个接一个:

9月3日,信阳森林生态旅游景区负离子状况实地监测显示,我市万丈崖景点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瞬间最大值高达每立方厘米47.8万个。这是目前全国此类测量的最高纪录,信阳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9月26日,新县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县验收,成为河南省第二个获批此殊荣的县域,这是信阳多年来坚持培育生态文化、践行绿色理念的又一收获。

9月28日,从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的2014城市发展与生态平衡高层论坛暨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园区)发布仪式上传来消息,信阳市被授予“首批城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称号。

不同的喜讯,同样的荣誉,皆因信阳是一座“绿城”。

绿色,是大自然对信阳的馈赠。大别山横贯南部,淮河水横穿北部,一南一北两大天然“生态屏障”,造就了信阳“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的独特风貌,境内仅高等植物就有2000多种,拥有自然保护区9处,森林公园10处,空气和水质量连年居河南首位。

绿色,更是信阳人不懈的追求。“层林叠翠”的信阳靠的不仅仅是自然环境。自2004年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以来,生态林业建设、城市园林绿化、宜居城市建设等,成为我市历届政府永不松手的“接力棒”。

“绿色信阳”从林做起

——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和森林覆盖率“三增长”

“到2017年,信阳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6.8%,林木蓄积量达到2900万立方米以上,林业生态效益达到550亿元,林业年产值150亿元以上。”在《信阳市林业生态市建设提升工程规划》中这样描述。

这并非空谈,信阳人民历来重视绿化、爱树护绿,各级政府都把造林绿化工作当作一场绿色“接力赛”,一棒一棒传递下来。

自2008年生态市创建以来,信阳市相续实施《信阳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2008-2012年)》和《信阳现代林业示范市建设总体规划(2009-2020)》。生态市建设完成后,2013年12月,市政府又批准实施了《信阳林业生态市建设提升工程规划(2013-2017)》,始终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了以工程造林为主体,社会造林和义务植树共同发展的造林绿化新格局。

开展林业生态县创建。通过大力实施造林、护林工程,退耕还林、淮河防护林体系建设、山区综合开发和世界银行贷款等林业重点工程,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同时,林业发展机制的不断创新,为林业生态建设注入新活力。

加强林业资源保护。坚持依法治林,在全市划定388.58万亩公益林,设立标志,落实专项管理,对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挂牌管理;强化森林防火工作,多年来将全市森林火灾危害率控制在1‰指标以下,使森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率达85%以上,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

推动林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出台《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对集体林权进行改革,推动林业产业结构升级,抓好茶产业、花卉苗木产业、油茶产业、木材加工产业、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五大产业集群的培育工作,带动区域特色林业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

从精细规划到整体推进,从护林保绿到增林增效,我市林业生态建设路线图循序渐进、目标清晰。如今,“组合拳”下的造林成效已逐渐显现:

——林业面积增加显著。全市林地面积达54.7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267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4.44%,分别比“十五”末期增长11.6%、102.9%和4.4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14.0和14.3个百分点,实现了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和森林覆盖率“三增长”;

——林业产业稳步发展。全市林业产值年平均增长近20%,2013年达到137.37亿元。林业产业呈现出一产稳定增长、二产比例增加、三产快速上升的态势;

——林业改革不断深化。全市已发展农民林业合作社424家,入社社员5.8万户,带动农户11.4万户,联结基地面积61.9万亩。全市林下经济总面积达135.8万亩,2013年产值突破34亿元。

近些年,信阳山区新增的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其他林种,使森林更茂密,环境更优美,强化了南部的生态屏障;北部平原实现高级达标的农田林网和初步建成的淮河防护林带,‘网’‘带’相依,增强了北部的生态屏障;中部丘陵垄岗地区通过发展片林、路道林、村庄林,也形成了连接南北生态屏障的较为完整的生态安全体系。2013年,信阳10个县区(包括固始县)全部建成“河南省林业生态县”。

也因此,信阳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在49个乡镇实地开展“科学兴林,改善生态”的专题调查研究后,认为“信阳先后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河南省绿化模范市等荣誉,林业功不可没。”

园林绿化扮靓城市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14平方米

今天的信阳,在百花园里,新人可以选景拍摄婚纱照;在浉河公园内,孩子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在道路花坛边,造型各异的园林景观吸引游客拍照留念……

“公园绿地是城市中的公共空间,是市民直接亲绿的场所。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采取建绿、扩绿、插绿等措施,在中心城区建设小型游园绿地,让市民出门300米能见绿、500米能见园,从而享受到绿色实惠。截止到2013年年底,我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14平方米。”谈到我市园林绿化,信阳市园林绿化管理局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为此,我市以“高标准规划、高起点设计、高质量建设”三高为标准,大力发展节约型生态园林;以乡土树种和乔木为主,采取规模建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等措施,因地制宜建公园、游园,持续增加城市绿量。2010年以来,中心城区新增社区公园6处、游园绿地40多处、道路绿化20条,形成了道路绿化纵横成网,公园、游园、广场星罗棋布、合理布局,浉河景观带贯穿主城,豫南山水特色明显的城市绿地系统。

自2009年起,每年的4月,全国自行车公开赛都会如期在信阳举行。与车友们已经参加五届比赛活动的戚治安感叹不已:“尽管比赛赛道设置不同,但一路途经琴桥、穿民桥、过申桥、越虹桥,经过羊山新区百花园、浉河两道和南湾湖等知名景区,都能让大家切实感受到身边‘绿’在增多。”

到了十月金秋时节,行走在信阳城区,无论是高铁广场游园、景明园、秋枫园、龙江路游园、茗阳阁小游园,依然能够处处见绿,看绿林环绕,一街一路,一园一景,一幅“秋赏春景”的悦目画面。

早晨8点,阳光并不十分耀眼时,新七大道、新六大街区道路两旁,信阳市园林绿化局的员工们已经开始为这片绿地浇水。他们穿着防水衣,打开喷灌,晶莹的水花欢快地喷洒而出,绿地上水珠交汇的地方在太阳光下划出了一道道彩虹,让清晨的空气里充满了泥土的香味。

“羊山新区刚建立的时候,光秃秃的根本就没树木和花草,为了让道路绿起来,我们对新七大道、新六大街、新二十四大街、鸡公山大街等道路景观进行整改提升,增加乔木和花灌木,增加色彩变化,形成了特色分明的林荫大道。”正在忙碌的市园林绿化局工人说。

“我市以城市骨干道路为重点,提升道路景观,为提高道路绿化水平,我市集中对主次干道进行绿化和改造。几年来,信阳按照《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要求,坚持乡土树种为主、适地适树、突出特色的原则,新绿化光明路、春晓路、新七大道西段、平安大道东段、工九路等20条道路,建立道路绿带,广植乔、灌木,道路绿化带面积全部在25%以上。”信阳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负责人介绍道。

通过一系列开展公园、游园和道路景观等绿化建设,我市打造了羊山百花园、浉河两岸带状公园等绿化新亮点,中心城区园林绿化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城市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幅提升,人居环境更加优美,魅力信阳得到彰显。2013年以来,全市城区新增绿化面积95.8万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新增绿化面积46.6万平方米。

全民植绿共享绿意

——每年参加义务植树群众超过380万人次

家住茗阳阁小区的退休教师张阿姨和老伴每天都会在小区内散步,走在林荫中,享受着周围的宁静。张老师不禁感慨道:“这几年,我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区内也是处处皆景致,现在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优美的风景。”

市民在享受绿色的同时,也自发参与到植绿护绿中来。退休干部张桂东,在信阳新区行道树的栽种中,挖每一个树穴他都亲自到场,树穴的大小、尺寸、深浅,他都要拿一个尺子量一量。

每当春季来临,万物复苏之时,申城大地蔚为壮观的场景就是全民参与的义务植树造林、绿化美化大行动——在河畔、在路旁、在山区、在学校、在村庄、在城市,到处都活跃着义务植树的队伍。

不论是机关干部还是市民群众,不论是部队官兵还是在校学生,不论是耄耋老人还是稚幼孩童,在同一个季节,在不同的地方,年复一年,坚持不懈,种下一棵棵树,播下一片片绿。广泛深入地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成为推进我市绿化的永恒主题和不竭动力。

3月份,作为我市全民义务植树集中活动月,广植各类纪念林已蔚然成风,植树日益成为市民建设生态家园的自觉行动。市、县(区)领导率先垂范,市直机关干部、武警消防官兵、企业职工、群众学生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积极建设“纪念林”、“青年林”、“巾帼林”等,以点带面促进绿化,提高全民绿化意识。

在2013年全市绿化模范城市创建暨林业生态市提升工程建设工作会议上,市长乔新江说:“要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制和部门负责制,凝聚共识,着力提升,再掀创绿新高潮,放大生态优势,在全社会形成人人植绿、爱绿、护绿、播绿的浓厚氛围,成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为和集体行动。”

据统计,我市每年参加义务植树的群众超过380万人次,植树超过1600万株,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0%以上。大力倡导种植“希望林”、“青年林”、“民兵林”、“三八林”等纪念林,让广大市民亲身参与其中,真正体会到了“山、水、林、城”生态文化的独特魅力,参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市民的一种共识。

在信阳,三月全市植树的热潮还未过,四月全民“爱鸟”的呼声已高昂。为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鸟类,从1982年开始,每年4月的最后一周,信阳市都会开展内容丰富的“爱鸟周”宣传活动,增强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

不仅如此,野生动物宣传月、石榴文化节等提倡保护动物、爱护植物的活动,在信阳还有很多。

“通过举办此类主题文化活动,深入挖掘森林、湿地、野生动物保护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扩大了生态文化的影响力,搭建了生态文化载体和展示平台,能更好地宣传普及生态文化。”市林业局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近年来,以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公园、国有林场为依托,信阳积极开展生态文化基础建设,通过不断建设“和谐林业”、倡导护绿爱绿,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生态价值观,使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使“生态立市”成为党委政府的执政理念,保护森林、改善生态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截止到2013年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34.44%,建成区绿地率36.93%,绿化覆盖率42.4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信阳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绿城”。

绿色,已成信阳闪光的“名片”。“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最具绿色竞争力城市”、“河南省绿化模范市”……在收获了众多绿色荣誉后,信阳再次向“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目标迈进,自2013年9月起,力争在3年时间实现新的绿色目标。如今,绿色在信阳大地上仍不断延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