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瑜珊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多项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的“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购买力与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如此巨大的市场份额自然引起一些不法分子的垂涎,他们将“黑手”伸向农村市场,将在城市内遭到消费者抵制的假冒伪劣商品运到农村,致使农村市场成了假冒伪劣商品的“重灾区”,甚至有些农民戏称,在农村,能吃死人的东西少见,吃不死人的假货遍地都是,这话听来令人倍感悲哀。

究其原因,有消费者的因素,农村居民辨别力不足,购物时喜欢买价格低廉的商品;有经营者的原因,不法商贩用看似物美价廉的商品来蒙骗农村消费者;更有政府部门对农村消费市场监管工作的越位与缺位,最终导致农村的假冒商品查处一批,收走一批,但没过多久,又一批假货悄悄进入市场,可谓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遏制农村众多的假冒商品,除了要健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让更多优质的商品通过正规渠道进入到农村;要不断地向农村居民开展防止假冒商品的宣传,帮助他们识真辨假,提高维权意识,逐步引导他们到正规渠道购买商品,更重要的是要加大对农村市场的监管力度,使假冒商品在农村“无所循形”。

中央在全党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在走群众路线、为民服务,旨在纯洁党员队伍、关键在“接地气”。笔者认为,市场监管职能部门也应俯下身子,多向广大的农村走一走、接接地气,莫再让农村消费市场成为监管的死角和真空地带,莫再让广大农民群众深受假冒商品的毒害。

工商、质检、卫生等管理部门要协调动作,形成执法合力,改变农村执法力量相对薄弱的现状。要把好行政许可关和生产监管关,通过事前监督、约束,从源头上控制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农村市场。要加大农村市场日常监管力度,依法查处和取缔无照经营违法行为,切实保障农村市场消费安全。要切实构建农村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完善农村市场主体准入、商品质量监管、日常巡查、进货查验和进货台账、不合格商品退市等监管制度;建立健全进货查验、进货台账、不合格商品退市、商品质量承诺等自律制度;进一步健全农村市场社会监督体系,加强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