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邹 乐 王 洋

2013年1月6日,许光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走完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他去世后,新县十里八乡的数千群众自发给他送行。不是因为他位有多高、权有多重,而是因为他对群众一往情深,与人民同甘共苦,为百姓排忧解难。群众用最实在的行动,默默送上对许光的敬意和感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新县人武部工作的许光,经常下乡支农,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那时候,群众生活很艰苦,一袋食盐还需要大费周折拿鸡蛋去换。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百姓为了表达对驻队干部的感情,总是想方设法买些豆腐或炒个鸡蛋去招待。许光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每次下乡,他都会让同行的驻队干部谎称自己是回民,告诉老百姓回民有“三不”:不饮酒、不吸烟、不吃荤,甚至是豆腐都不能吃。曾和他一起下乡驻队的同事、武装部军事科原科长丁进先说:“许光想到的是人民的苦日子。‘我们驻队不能帮不上人家的忙,反而增加人家的负担,这样不好。’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许光苛刻地要求自己,但对老百姓却很慷慨,时常拿出微薄的工资去帮助他们。1968年,许光到田铺乡河铺村朱老屋组驻队。他去看望组里的一位五保户时问长问短:“生产队给你发多少粮食?你吃盐怎么办?”并当场掏出20元钱,嘱咐老人买盐、买糖。今年63岁的朱慈柱也曾是许光的资助对象。老朱小时候父亲早逝,母亲一人带着5个孩子生活,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从1957年到1966年,在长达9年的时间里,许光每半年为他们寄去50元钱,鼓励他们坚强生活。

作为将军后代,许光从不摆架子,不仅跟老百姓有话说,还经常主动找老百姓聊天。正是在这种与群众亲密无间的相处中,他更深切地体察到百姓冷暖,敢于为维护百姓利益挺身而出,为人民做工作做到切切实实。上世纪70年代,县里一些干部不结合实际,主张农民种两季水稻。因此,栽在田里当肥料用的紫云英将被铲除,为挽回群众损失,他主动承担责任,延长铲除时间,并说:“我们驻队干部没有及时了解政策,工作做得不细,无论如何,下一次我担保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了群众,他敢于说话,敢于承担风险。”丁进先告诉记者。

对于老百姓的难处,许光总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想尽办法为他们解决困难。受资助的朱慈柱常去看望许光。“水稻栽完没有?”“家里的收成怎么样?”“稻谷卖多少钱一斤?”许光每次都问得非常仔细。一次聊天过程中,许光突然问起:“你们村里饮用水还是浑浊的吗?”原来在驻队时,许光曾留意过这件事。这件事当听说水质依然很差的回答时,许光就让朱慈柱打个报告,并亲自带领人员去测量、找水源,但山高路陡,每次都需要艰难地跋涉和攀登。“他心里装的全是我们老百姓,把我们的事看得比什么都重,这让我们很感动。”朱慈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