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有这种超前的发展理念、战略目光是很好的事,但也要注重发展的规模和模式。信阳国际茶城要想真正地发展,必须先在本地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通过资源整合,把市内大大小小的茶叶市场整合到一起,并在全国范围内针对茶叶生产、销售企业进行招商,吸引他们到信阳来。”他表示,陕西各界导报社将在自己的平台上介绍信阳,鼓励陕西企业家投资信阳。

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工人日报社新媒体运营室主任张明江对发展工业经济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信阳同合车轮有限公司,当很多人在为这家拥有进出口自营权的“铸造行业百强企业”之大气魄而感慨时,张明江却产生了顾虑:这样的企业会不会有污染?当看完正在兴起的电子产业园和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后,他开心地笑了。

中国报业协会对外联络部部长钱鹏飞则建议,“信阳”这个名字非常好,一听到这两个字,就会让人想到诚信和阳光。可以用“信诚所至·阳光万里”这句广告语来对外宣传、推介信阳。

写信阳 笔下逸兴遄飞

三天时间转瞬即逝,然而真正的高潮才刚刚开始。从4月底开始至今,200多篇饱含激情而又充满理性、反映信阳改革发展新貌的新闻报道,刊登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解放军报》《科技日报》等100多家中央级、省级、地市级党报和200多家网站的显著位置上。一时间,一场以信阳为关键词的新闻盛宴在参与的各家党报中铺展开来,形成一次全国党报集中宣传老区蝶变的强大冲击波。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这次“全国百家党报社长总编看信阳”采访活动中,“走转改”精神成为大家的自觉追求。在三天的采访中,全国百余家党报的社长、总编辑与记者,走基层、下企业,深入田间地头,探访百姓商贾,用发现的眼睛寻找每一个新闻线索,力求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信阳展现给广大读者。中国国门时报社由总编辑贾玉奎带队,编辑中心副主任李桐、采访中心副主任罗兵、摄影记者陈伟组成的采访组一到信阳,顾不上洗去一路风尘,便一头扎入基层,调研、学习、采访、思考,完成了一系列有分量的稿件,拍摄了许多鲜活生动的照片,在该报一版以“老区情·信阳行”专栏陆续推出。这些报道,有情节、有分析、有期待,把一个生态宜居、发展迅速的信阳,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地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社长、总编辑和记者们在采访中,尽可能捕捉新闻事件的细节,使新闻报道更加生动、传神。经济日报社记者党涤寰在新闻特写《谷雨时节访茶乡》中,用清新自然的写作手法,再现了信阳毛尖的制作过程和茶乡人民的幸福生活,让人读后如沐春风:“门外茶桌上,灵巧的女孩娴熟地泡好了茶。我端起玻璃杯,欣赏着嫩绿的芽尖在水中升腾、飘散,而后慢慢旋转下沉,姿态轻盈曼妙,茶汤鲜亮透绿,香气袭人。轻啜一口,一股带着栗香的甘甜瞬间滋润了舌尖……”

翻阅各家报纸的报道,不难发现,报道虽体裁不一,但角度独到,篇篇精彩。人民日报社记者龚金星、任胜利采写的消息《信阳轻轻落子山水间》,在较短的篇幅内总结了信阳发展绿色产业所做的努力及成效,并在《人民日报》一版显著位置刊发;科技日报社记者武云生写的《老区新名片》,用3000多字的篇幅,从不同角度对当地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情况做了详尽报道;晋中日报社记者赵磐则用散文体写就《映像信阳》一文,深情讴歌了“豫风楚韵,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生态奇佳;产业发展,宜居宜商”的信阳美好未来。

参与采访活动的社长、总编辑与记者们,以满腔的热情为老区信阳的发展鼓与呼,让信阳人为之感动。信阳新县县委书记杨明忠说:“这些来自天南地北、与我们素不相识的记者朋友对老区的深厚情感,将激励我们更加勤奋工作、真情为民,把信阳建设得更加美好。”

(原载2014年10月15日《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