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秦 旭 时秀敏

今年夏季60年一遇的干旱,秋季愁煞人的连阴雨,让农业大县息县“三秋”生产遭遇了多年不遇的“坎”。

“要主动为群众搞好服务,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确保颗粒归仓,不误农时!”连日来,息县县委书记余运德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各乡镇、各部门积极帮助群众抢收抢种,全县干群正在齐心共打一场“三秋”攻坚战。

夏季的干旱,息县百万亩秋作物并没有受到大的影响。干旱到来时,全县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效益凸显,同时利用一切可用的水源、机械和人力,因地制宜地进行了抗旱。十多座新整修的提灌站保证了沿淮9个乡镇、办事处的用水;畅通的南湾干渠让区域内8个乡镇用水无忧;以奖代补鼓励群众自打机井抗旱覆盖了零星缺乏灌溉水源的地块;淮南丘陵乡镇,则积极利用水库、坑塘蓄水,对小田块进行有效灌溉……

一座座电灌站,一眼眼机井,一条条水渠,桩桩件件无不呼应着息县党员干部的民生情怀:民生问题无小事。

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息县开展了“千名干部下基层进农家”活动,1239名干部分组走进全县360个村庄,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县委将收集到的1000多个大小问题梳理汇总,整理成178件待办实事,并以县委文件的形式分解到各单位,明确责任,排好日期,定期督办解决。目前,各项待办事项正在有序推进,扎实解决。

梳理出的群众诉求,超过九成集中在用水、用电、道路等方面。该县本着科学统筹、系统解决的思路,优先解决当务之急,稳步解决未来需求,抒民生之困,解民生之忧。大到30多公里的省道息包路建设,小到县城南街不能使用的公厕,件件涉及民生、关乎发展的诉求得到落实解决。

“群众的诉求很多时候是一点一滴的小事,但民生问题无小事。”余运德常说:“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和群众交朋友,把群众当亲人,才能知晓群众的心声和诉求,与他们心心相印、同甘共苦,才能增强做好群众工作本领,促进和谐发展。”

3月13日、3月20日,息县县委常委一行先后深入到县城社区、关店理想学校和濮公山转型建设工地,进农家、访学校,把常委会开到田间地头,现场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虚心听取矿山区群众的意见和建议。5月6日,县委常委会再次开到路口乡弯柳树村,实地见证“美丽息县、清洁乡村”和“中华孝心示范村”建设的成效,了解群众最需要、最期盼解决的问题。弯柳树村老支书陈文明感慨地说,“县委常委会开到村子里,这是弯柳树村从来没有过的,对弯柳树村民来讲,这是多大的光荣!”

沉下身子,静下心思,问政百姓,立言立行,使息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收到了奇效。县政府针对广泛征求到的社会各界意见,积极查摆整改,立查立改。县政府常务会真诚邀请产业集聚区企业老总列席,面对面地沟通交流,一对一地解决困难,诚心实意地征求意见建议,不断提高履职服务水平,全县经济发展态势喜人。

“大家常说一个词,叫国计民生。的确,国计和民生互为依托,密不可分。具体到我们一个县,道理也是一样。只有民生问题得到合理解决,县域经济才能取得长足发展。而经济的发展,无不关乎民生。”息县县长金平对民生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

息县打造“中国生态主食厨房”这个关系经济发展的大计,就密切联系着百姓的民生。在产业集聚区,息县丰富的农产品得到了增值,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这不就是最大的民生吗?为此,余运德、金平多次到这里调研。县政府则数次将办公会开到这里,现场办公,面对面解决问题。如今,息县产业集聚区已发展成为全国主食产业化示范点,主导产业链条被定为全省百条特色产业链条之一。集聚区集聚着40多家食品企业,其中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就有8家,累计年产值达60多亿元。

8月19日,省委书记郭庚茂到息县产业集聚区调研时,对息县依托丰富的优质原粮资源,努力叫响“中国生态主食厨房”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这无疑更加坚定了息县“咬定青山不放松”,着力发展以主食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民生无小事,事事有作为。这是息县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交出的漂亮答卷……

□本报记者 秦 旭 时秀敏

密切联系群众是必修课

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息县上千名干部走村入户,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县委常委会4次开到矿区、乡村,县政府常务会多次邀请企业家列席。如此密切联系群众,党员干部收获颇丰,干群关系如鱼得水,值得称道。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密切联系群众是共产党人的重要职责。关注民生,体察民情更是党员干部的必修之课。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开局着力抓的一件大事,就是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对作风领域里的突出问题下猛药,出重拳,改陋习,树新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干部转变观念、转变作风,深入到群众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干部脚粘土,百姓心不堵”。我们只有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按照群众愿望办事,把事关民生、与群众休戚相关的大事小情办实办好,才能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才能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如何提高密切联系群众的真本事?关键要在“密切”上下功夫。密者,紧紧相连;切者,真切迫切。真正密切的联系就是“无缝对接”,而“无缝对接”的根本要义则是要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抒民生之困,解民生之忧,自觉自愿地服务群众。只有这样,才能修好密切联系群众的必修课,获得服务群众的真本事。

践行群众路线永远没有尽头。

□点睛之笔

中共息县县委书记余运德:

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把为民服务烙在“心”里,把责任担当扛在“肩”上,把解决诉求抓在“手”中,认真办好涉及群众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的具体事。实践证明,我们只有心里装有群众,才能自觉走进群众;只有真心走进群众,才能取得群众信任;只有得到群众支持,各项事业才能取得成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才能取得让群众真正满意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