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 平
信阳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重点贫困地区和粮食重要产区。全市七个县全部为贫困县,其中光山县、新县、商城县、淮滨县、潢川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大别山片区县;罗山县、息县为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3年底,全市有贫困人口62.1万人,扶贫开发重点村773个,贫困人口、贫困村均占全省近十分之一。全市耕地面积685.2万亩,2013年粮食总产117.1亿斤,占全省的10%、占全国的1%,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1年《国家扶贫开发纲要》颁布以来,全市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以创新机制为动力,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在扶贫开发上,以全市农村贫困村、贫困户和扶贫龙头企业为扶持对象,围绕国家大别山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工程规划,积极做好村级道路畅通、饮水安全、农村电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扶贫、教育扶贫、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建设、贫困村信息化等10项重点工作;在农业综合开发上,以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粮食核心区建设为中心,以建设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为载体,夯实粮食增产基础,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支持产业化经营项目为抓手,提升农产品综合效益,持续增加受益农户人均收入;以推进项目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目标,积极创新节点管理机制,努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水平。高标准农田建设达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示范区。
四年来,全市共争取扶贫、农开各类项目投资13.1亿元(其中扶贫资金6.7亿元,高标准粮田建设投资5.3亿元,农开产业化项目投资1.1亿元)。全市共稳定解决了28.7万人的温饱问题,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6365元提高到2013年的7982元;共建成高标准粮田60万亩,每年可增加粮食产量1.2亿斤。
扶贫开发上台阶
——建设基础设施,夯实贫困人口增收致富基础。实施整村推进,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2011年以来,全市共有326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投入财政资金2.66亿元,修建村组入户道路937公里,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1.8万亩,解决了2.2万人、1.6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实施过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致富产业初步形成。
实施搬迁扶贫,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环境。全市搬迁扶贫工程涉及新县、商城县、光山县、罗山县、浉河区共5个县区,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一核心,突出抓好安置点落实、项目资金整合、工程质量监管三项重点,使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脱贫步伐明显加快、社会事业明显进步、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截至2014年,全市累计投入搬迁扶贫资金94985万元,其中中省财政资金12495万元,整合各部门资金19246万元,群众自筹63243万元,共有8679户贫困户搬出深山,建成搬迁新村253个,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实施到户增收,帮助贫困群众发展增收项目。四年来,全市共争取到户增收试点项目总投资10788万元,其中中省级资金4830万元,社会资金5958万元。项目覆盖贫困农户11989户、受益贫困人口45567人。
——提供信贷支持,提高贫困人口融资能力。加大小额信贷贴息支持力度。四年来,全市共争取小额信贷贴息财政扶贫资金1575万元,用于扶贫到户增收试点项目。项目可覆盖农户8377户,人均增收1547元。
争取互助资金支持。四年来,全市开展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15万元,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建立村级“扶贫互助社”55个,已扶持3887户农户发展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运输业项目,其中贫困户2281户,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强化社会扶贫,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实施“雨露计划”。四年来,依托全市“雨露计划”培训基地共培训贫困劳动力9.1万人,中省财政投入资金6780万元,其中短期技能培训5.3万人,转移就业5.1万人,转移就业率达到95%。经培训就业的贫困农民收入比不参加培训的收入高出1/3以上,这些人大多数成为技术骨干,实现了培训初期提出的“一次培训、长期受益,一人务工、全家脱贫”的目标和效果,全市的培训工作多次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广大贫困农民的衷心拥护和欢迎。
大力开展社会扶贫工作。四年来,中直、省、市、县(区)定点帮扶单位1081个,帮扶贫困村1081个,派出定点帮扶干部2002名,其中处级292名,处级以下1710名;深入到帮扶的贫困村考察的人员2590名,其中处级405名,科级以下2191名;共投入各类资金13084万元,其中现金9414万元,物资折款3670万元;帮助引进各类资金50880万元,帮助上项目1556个,帮助引进人才1291名,帮助引进技术658项;举办培训班1241期,共培训118195人次,组织劳务输出129084人次,资助贫困学生8566名。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拓宽贫困人口增收致富渠道。加大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力度。2011年以来全市共申报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贴息贷款扶贫项目149个,共争取中省财政扶贫贴息资金4993万元。通过贷款贴息项目利用国家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强化了龙头企业带动贫困人口的脱贫作用,受益农户3.5万户,新增就业人数1600多人。
加大科技扶贫支持力度。2011年以来全市争取省级科技扶贫项目75个,争取中省财政扶贫资金3867万元,扶持贫困村125个,受益贫困周转人口6.2万人,户均增收1100元。
综合开发见成效
——土地治理项目成效显著。全市2011-2014年度上级下达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任务共52.1万亩,其中中低产田改造项目21.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0.4万亩,建成罗山县养马河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1个,总投资61201.7万元,其中财政投资53428.2万元,自筹资金7773.5万元。通过扩建加固小型水库、建拦河坝、排灌站、打机电井、科技推广等措施,在项目区建成一批“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电配套、农机化、科技优”的高标准粮田。2012年3月,《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条例》颁布实施,我们以贯彻落实《条例》为契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打造了一批的品牌工程、精品工程、亮点工程、民生工程,深受项目区干群的好评。三年来,省、市等各级领导先后多次到淮滨县、息县、罗山县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国家农开办副主任刘世江、省农开办原主任井剑国、主任庞学孟分别到全市检查调研,对农开项目给予了较高评价。通过综合治理开发,项目区林木增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农民生活居住环境得到了美化。土地治理项目建成区初步形成新增生产能力:粮食6540.3万公斤,棉花13.6万公斤,油料324.4万公斤,其它农产品160.6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30718.6万元;项目区直接受益农户6.8万户,直接受益农业人口25.3万人,年纯收入增加总额9528.2万元。
——积极实施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集群规模发展。2011年来,信阳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先后以市政府文件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建设的通知》和《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制定了《信阳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2012-2020)》,依托信阳特色优势资源,重点围绕茶叶、畜禽、林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做文章,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培育一个特色企业、建成一个生产基地、拉长一个产业链条、富裕一方群众”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四年来,累计完成产业化项目141个,其中茶叶项目62个,粮油加工项目34个,畜禽养殖项目13个,其他种植项目32个。总投资76553.4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9581万元。
倡 议 书
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
经国务院批准,自2014年起,每年10月17日确立为全国“扶贫日”。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建设美丽信阳的时代要求。近年来,信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受历史、经济基础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市贫困面还比较大。目前信阳市还有贫困村773个,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的贫困人口62万人。他们迫切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
扶贫者,人恒爱之;济困者,行善积德。在全国首个“扶贫日”来临之际,为帮助信阳市的62万贫困人口早日实现脱贫致富,我们真诚倡议:
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发扬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慈善精神,深入贫困乡村,建设基础设施、扶持致富产业、援助贫困家庭,以实际行动帮助那些困难家庭和群众走出困境!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相信,您的慈爱与奉献,将会让弱者不在无望,让贫困不再无助。您的真情厚意,一定会赢得全社会的尊重!
我们期待您的积极参与,衷心感谢您的大力支持!
咨询电话:0376-6366647;
0376-6366645
信阳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2014年10月16日
相关链接:
扶贫标准及扶贫对象的确定
2011年,我国确定了新的扶贫标准: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折合为1天1美元),在扶贫标准以下具备劳动能力且有致富意愿的农村人口为扶贫工作主要对象。国家统计局测算当年全国扶贫对象规模约为1.28亿人,占农村户籍人口的13.4%;河南省的贫困人口约为1150万人,贫困发生率14.15%,信阳市建档立卡的扶贫对象为35.9万户、116.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7.9%。我市有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淮滨县、潢川县共6个县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县(简称片区县);罗山县、息县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市涉及180个乡镇的1033个村被确定为重点贫困村。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扶贫对象得到有效扶持。2014年开始实施精准扶贫,全市7县2区中(不含固始县)确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773个,贫困人口62.1万人(2013年人均纯收入在2736以下)为精准扶贫对象。
当前扶贫工作的要求
坚定一个目标。即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简称“两不愁、三保障”)。
突出两个重点。既要突出重点,瞄准贫困村、贫困户,又要统筹扶贫规划、城镇化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和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区域整体开发改善发展条件和环境,两个“轮子”一起转。
培育三个品牌。即“雨露计划”、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和易地扶贫搬迁。
把握四个关系。即持久战与攻坚战的关系、解决突出问题与创新工作机制的关系、中央扶贫事权与地方扶贫事权的关系、“输血”和“造血”的关系。
做好五项工作。尽快开展贫困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规范完善驻村帮扶工作、努力增加扶贫投入、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组织实施片区规划和重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