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谈到主食产业化,许多人也许并不熟悉。但如果提起馒头、面条、米线等产品,老百姓却并不陌生。我市是全国百亿斤超级产粮大市,如何发挥粮食资源优势,实现由产粮大市向粮食经济强市的跨越,开展主食产业化是有效途径。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按照“四个工业”的发展理念,围绕发挥粮食资源优势,积极推进主食产业化和粮油深加工工程,使我市的主食加工业发展迅猛,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一大批知名品牌、规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工业化的主食逐渐走上大众餐桌,品种也从2012年以前的基本空白发展到现在的30多种,主食等粮油加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7.8%,成为我市三大支柱产业“绿色食品工业”的重要支撑,主食产业正在向专业化生产、商业化配送、产业化经营的方向迈进,发展势头强劲。
在10月16日第34个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10月13日至19日)来临之际,本报将聚焦主食产业化和粮油深加工,推出系列报道,把我市主食产业化和粮油深加工工作成果展示给全市人民,让大家全面深入了解我市的主食产业化发展。
□本报记者 殷 英
2012年5月,我市第一条馒头生产线在淮滨县富贵粮油食品公司正式上马;2012年8月,我市第一条方便米线生产线在息县金丰农业公司投产运行;2013年8月,息县立翔食品公司的“熊出没”牌系列休闲食品投产……
2013年,全市粮油工业总产值由2011年的160.7亿元增加到315.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9.3%上升到17.8%,年增速在40%以上,成为我市三大支柱产业“绿色食品工业”的重要支撑。全市15个产业集聚区中以粮油产业为主导的集聚区达到6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80家。商城山信粮业稻米加工能力位居全国民营企业前列,是“中国大米加工企业50强”、“中国米糠油加工企业10强”;黄国粮业已成为亚洲最大的水磨糯米粉生产企业、国家级粮食研发中心,是29个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组成的“稻米精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理事长单位和联盟秘书处常驻单位。在省政府命名我市的14个“2013年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集群”中,有8个是涉粮产业集群。
2014年8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庚茂在息县视察息州生态农业发展科技有限公司、息县金祥旺食品有限公司时,对信阳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工程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短短两年间,我市的主食产业是怎么一步一步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并取得丰硕成果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进行了深入探访。
高度重视 强力推进
“民以食为天”,主食历来在百姓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简单地说,主食就是口粮,就是米、面制品,就是居民的一日三餐。主食产业化,就是将城乡居民一日三餐消费的主食,按照“产品标准化、生产机械化、工艺科技化、操作规范化、准入制度化”的要求,对技术、装备、资金、品牌、营销等先进要素进行组合升级,打造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模式。推进主食产业化工程,是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促进粮食转化增值,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推进主食产业化,对满足群众食品消费需求、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保障粮油食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信阳是“鱼米之乡”、产粮大市,常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1200万亩以上,是全国百亿斤超级产粮大市和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每年向市外调出粮食70亿斤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前些年,我市主要沿袭农民种粮、企业收原粮、卖原粮的粗放发展模式,虽然粮食产量很高、粮食品质很优、收储能力很强、也有一些加工能力,但加工企业规模小、知名品牌少、产业链条短、市场竞争力差、整体实力弱,处于粮食产业链的低端,粮食生产贡献大、粮食产业效益低的问题十分突出。如何点“粮”成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把粮食产业做大做强,使农民的致富之路越走越顺畅,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是市委、市政府极为关注的事情。
2012年3月27日,时任市长郭瑞民主持召开市政府第六十七次常务会议,提出要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和粮油深加工工程,全面打响了一场由政府主导、围绕主食产业化、被人称为“餐桌上的革命”的战役,拉开了我市主食产业化和粮油深加工发展序幕。
(下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