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履 王 灏
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多年来,投身科技兴农事业,如今,他结合国家农业发展的政策,创新提出发展互联网农业的思路,他的追求只有一个:“让当地农民种地赚钱。”
科技兴农助民富
今年39岁的曾凡高是平桥区甘岸办事处二郎村人,作为一位农民的儿子,他对农业和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每日看到乡亲们在田野上辛勤耕耘,他都会想:怎样能让当地农民种地赚钱,怎样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曾凡高是个爱琢磨的能人,在二郎村流转土地2000多亩,建起了科研农场及科研试验园。在市、区、乡农业技术员的指导下,先后承担了袁隆平杂交水稻1000公斤高产攻关试验,省农大、省农科院农作物品种展示,市、区农业局蔬菜高产攻关试验等十多项重大试验示范。同时示范应用了工厂育秧技术、配方施肥技术、间作套种等新技术。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曾凡高不仅带动当地农民引进新品种、学好新技术,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使留守在家的中老年人,在农场务工挣钱,每天可收入六七十元。
创新模式求发展
曾凡高认为,要想把农场里的生态农产品卖出好价钱,单靠卖粮还不行,还要加大蔬菜生产。2013年冬,他在自己流转土地上,建造蔬菜大棚30座,种植无公害蔬菜10多种。今春,他借着市政府创办平价超市的东风,在市内组建了四家平价超市,实现了“农超对接”。走出了“基地+超市+农户”的经营销售模式,使每亩产值又上了一个台阶。近日,笔者来到他的超市时,看到他一边招呼着进店的客人,一边热情地介绍新品种无公害蔬菜。“这些都是农场直接配送的,安全、新鲜,只管放心选购。”曾凡高高兴地对笔者说:“今年,市政府推进平价超市工程,真是一个惠民的好举措,既让市民吃上便宜菜,又给我提供一个销售的好平台。”
跳出农业做产业
曾凡高非常清楚,要想把农业产业化项目做大做强,没有品牌不行,产业销售跟不上更不行。在互联网时代,必须发展互联网农业,要按互联网思维发展农业产业化,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销售农产品。他利用互联网思维培育淮河翠芹菜,外观美、口感好、产量高。一个外地商户通过互联网获知这个产品后,慕名前来批量购买,使每亩增值近千元。
“互联网的发展本质是让互动变得更高效,发展互联网农业就必须注重这种互动,把互联网思维中的便捷、参与数据思维、用户体验等体现在农业产业化项目中,既要让好品牌唱响,更要让农产品走出去,这样才能无愧于互联网时代。”质朴的话语,流露出曾凡高对农业淳朴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