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征
今天的广场静悄悄……一个黑色小盒,一根长天线,两个音源输入口,只要插上手机或者MP3播放音乐,另一个口插上麦克风,小盒子就能把这些声音转化成无线电信号发射出去,而只要戴上可调频收音的耳机,就可以清晰地接收到音乐信号。这被称作“安静使者”。7月31日,贵阳市云岩区中东社区将“安静使者”分发给了30多位“广场舞大妈”,而她们只要戴上调频耳机,就可以接收到音乐(《贵州都市报》)。笔者为这种“让别人静、跳己之舞”的创举叫好!
近年来,随着健康理念的普及,广场舞渐渐风靡起来,从乡镇到县城再到各大中城市,都有广场舞的影子。一群中老年人聚集在当地的广场、公园甚至小区的空地里,配上高分贝的《最炫民族风》之类的音乐,随着欢快的节奏,扭动腰肢跳起集体舞,为她们闲适的退休生活增添色彩。据了解,广场舞类型丰富,包括健身操、腰鼓队、扇子舞等,因其一般在广场上组织和进行而得名。目前,广场舞主体人群是中老年人,他们不仅仅是为了健身,而且是人际交往、感情交流的重要途径,本也无可厚非。但是,音乐噪声问题一度是“广场舞大妈”与居民之间的主要矛盾。2013年以来,一些地方的广场舞噪声纠纷与矛盾不断升级,成都一小区临街住户由于长期受广场舞高分贝音乐噪声困扰,一气之下扔出水弹;北京昌平区一男子因嫌小区广场舞音乐噪声过大,鸣猎枪并放藏獒冲入跳舞人群;武汉一小区内正在跳广场舞的人群遭楼上业主泼粪(《新华每日电讯》);《华西都市报》也有相关报道,成都某公园附近一名住户每五分钟报警一次,以连续报警几十次的方式来投诉公园高分贝量的广场舞……
不难想象,每天一到点儿,热闹的舞曲,不管初一、十五,那“咣咣”闹腾起来的音响声,两耳被“最炫民族风”的高分贝噪声充斥,尔等是何种感受?特别是家里再有身体欠安的老人或是正在上学、临近大考的孩子,即便是再给力的“低音炮”,您也没心思再蹦跶下去。当然,跳舞的人也不容易,难得有个可以娱乐的地方,难得有群情投意合的伙伴,难得参与陶冶性情、其乐融融的运动项目。平心而论,眼下能让咱老百姓专门健身跳舞的地方确实不多。否则,谁愿意在那里招人厌,甚至被粪水淋、遭藏獒吓乃至猎枪伺候!
表面看,“惊心动魄”的广场舞是邻里矛盾,但本质上也是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跟上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这样的事件,让老百姓自己协调,那结果必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鉴于广场舞的普及和影响,有必要着手立法。在合理范围内的,应该保护她们正常活动的权利;但若升级为噪音扰民,法律也应该保护其他居民的正常权益。所以,“退一步海阔天空”,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双方都需要自觉约束自身的行为,换位思考,若能做到体谅和包容,没有什么矛盾是不可解决的。现代社会,法治法规是底线;理解、尊重、友爱、包容,是主题。诚如贵阳市云岩区中东社区的“安静使者”的创新之举,通过技术手段,既维护居民正常的生活秩序,又兼顾“广场舞者”的根本利益,值得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