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迎春
大学毕业的小蔡,怎么也没想到,应聘好不容易进入复试阶段,竟因为一份手写的简历,直接被公司pass掉!经询问后得知,原来,小蔡在400字的简历里,竟写了24个错别字,这也成了公司人事主管pass掉她的主要理由。回忆起此事,小蔡懊恼不已。(据9月15日《重庆晨报》)
作为一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小蔡简历中的错别字“出卖”了她真正的文化水平。她的事件并不是个案,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出汉语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在笔者看来,母语教育的边缘化导致了汉语危机。
从小学开始,家长和老师就教育孩子,学好外语很重要,却很少向他们强调学好我们的母语——汉语有多重要。随着年级的升高,外语的学习难度增大,家长就开始给孩子报补习班,找外语家教,却很少给他们报语文辅导班,找语文家教。在大学教育中,很多学校明确规定,过不了大学英语四级拿不到毕业证,却没对汉语做硬性要求,有些学校甚至连大学语文这门课都没有。即便是中文系的学生,也只要求其必须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而对其汉语的实际运用能力没做要求。也就是说,只要你大学英语四级过关,学分修足、论文答辩通过,即便你不知道四书五经,不会完整地背出一首古诗词,也可以顺利毕业。可见,在中国的教育中,外语是一门必修课,而母语却未得到同等重视。
中国现代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曾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一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仰仗它来推进。”笔者认为,外语只是一门运用工具,母语才是我们民族的根。重视外语教育不应该以牺牲母语教育为前提,而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