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华 唯

见习记者 付宇峰

9月22日下午,雨后初晴,记者从北门走进信阳市第一实验小学校。迎面的标准化操场上,一群孩子在上体育课,叽叽喳喳,身影灵动;右侧的主教学楼前,是一溜儿7棵桂花树,棵棵“花开万点黄”,馥郁的花香由此弥漫开来。

百年名校汇名师

査新月校长正和一位老师在楼下的走廊里交流着什么,带着红袖巾的她今天值班。众所周知,信阳市第一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市第一实验小学)是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而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信阳师范学校——一所享有全国声誉的中等师范专业学校。采访中,査新月校长告诉记者,市第一实验小学始建于1908年,作为一所百年名校,这所学校最大的特点是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而最大的优势是师资力量强。“教师是学校最好的品牌,全信阳市小学阶段‘省级名师’十几人,我们学校就占了9个;目前在校学生3000多人,大家都是慕名师而来。”说这话时,她平和的语气里透着自豪。

査新月是去年7月刚从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调到市第一实验小学的。“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肩上的责任更大了。”她表示,身为校长,自己的任务就是带领一班人,尽心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终身成长搭建平台,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为家(家庭)校(学校)合力育人搭建平台。学校对全体老师的要求是: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什么样的老师,自己就应该努力做什么样的老师。课堂上,要上有准备的课,上孩子有兴趣的课;课堂内外,都要贯穿素质教育理念。据介绍,在素质教育还没有在全国推行的时候,市第一实验小学就已经在这方面进行着自己的探索了。如今,在这所学校,分数早已不是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对老师的评价,也不再以分数“论英雄”。在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体系中,学生考试成绩所占权重不到50%。

用爱为孩子幸福成长奠基

为了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幸福成长,市第一实验小学借鉴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组建各类社团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目前,学校里已建有9个学生社团,每个社团每周组织一次到两次活动。这些活动,学生们喜欢,家长也欢迎。今年6月,学校还第一次开办了“毕业课程”——毕业生风采展示活动。毕业课程从开始设计到最后的展演,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整个活动浸透的是爱与感恩的主题,不但没有影响孩子们的学习,还加深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展示了才艺,受到了教育,在感动和不舍中离开了自己的老师和母校。一位上学期刚送走毕业生的班主任后来深有感触地认为,“这是孩子们一辈子都不会再有的美好体验。”

当天下午,我们在二楼办公室和査新月校长座谈时,下课了,走廊里泛起喧闹声。一个小女孩在校长室门口徘徊,査新月走出去询问:“孩子,怎么了?”孩子没有一点怯意:“您帮我系一下鞋带。”査新月蹲下去,一边给她系鞋带,一边微笑道:“几年级了?今天晚上回家学会系鞋带,明天到这儿来系给我看好不好?”过一会儿,又有一个小男孩探进头来,她过去和孩子说了两句话,转回来时对记者解释说,这孩子家里曾经遇到点儿困难,得到了学校的帮助,他后来特别喜欢过来和我打招呼。此时,记者不禁想起那句至理名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采访结束时,市第一实验小学也即将放学。记者在校园“博士廊”里遇到一群学生,他们开心地摆着“pose”拍照。大家围拢在一起,每个人把双手拼成“心”形,再连成一个圆。带领孩子的张老师告诉我们,他们是在为班级文化建设准备影像资料。

孩子们的笑声,也感染了记者。此刻,秋日金色的阳光洒落在点点桂花上,洒落在从校园里走过的老师的身上,洒落在同学们天真快乐的脸上,温暖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