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邹 乐

车云山人的生活,既离不开“茶”,也绕不开“山”。4个村民组、157户茶农分散在这平均海拔647米、终年云雾弥漫、盛产绿茶的车云山上。山道弯弯,崎岖难行,一条通向山外的路曾经是车云山村几代人的最大梦想。

9月27日上午,记者一行沿着6米宽的车云山盘山公路,驱车前往浉河区董家河镇车云山村。一进山,天空飘起星星点点细雨,让人犹如置身烟雨江南。山上的梯带茶园一片连着一片,漫漫云雨里茶香暗溢,公路两边的防护栏像两条蓝色丝带一直向山顶延伸。

车子沿着盘山公路行进了六七公里,来到一处山坳,“车云山庄”四个大字映入眼帘。车云山村委会主任周家军说,这是村民潘家乐投资修建的,有12间客房、7个餐厅包间,每年春茶开采之时,每天要接待很多拨买茶人和观光客。

“现在,我们车云山有7000多亩茶园,湖北省也有3000多亩茶园加入了我们的茶叶合作社。车云山的茶叶不下山,都是茶商或茶客直接到山上来买,主要是景美路顺,买茶观光,一举两得。”提到农村公路带来的实惠,老板潘佳乐感触很深。

千百年来,车云山村一山跨两省,北是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南为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过去,我们村可比不上湖北邻居,村里用的还是湖北的电,由于路不通,最好的茶叶一斤也就卖个二三十元钱。”说起20年前的生活,周家军记忆犹新。

1985年,不屈不挠的车云山人开始劈山修路,一条蜿蜒的土路通向了山外。然而,辛辛苦苦在山坡上挖出的路,时常被洪水冲得七零八落。“行路难”依然制约着茶山经济的发展。

2004年,“村村通”工程建设惠及车云山村,村民们的生活悄悄发生变化,来车云山买茶观光的人越来越多,车云山毛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2011年,浉河区高标准整修了从董家河口至车云山顶这条公路,沿山安装防护栏,整理排水沟,栽种绿化林,总投资近800万元。2012年竣工后,车云山又换一重天,电话、网络覆盖了整个山村。2013年,这条路成为河南省文明示范路。

车云山的“路”更宽了,车云山人的日子更好了。

“我亲眼见证了山路的变迁,它让车云山人走出了大山,让城里人走进了大山,让车云山的信阳毛尖延续着巴拿马博览会金奖的百年辉煌,也更坚定了我们车云山人脚下的‘路’。”周家军自豪地说,“20年后的今天,车云山的湖北邻居,已经被我们甩在身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