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信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1947年夏,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决策,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实现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伟大历史转折,大别山由此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全面胜利的战略转折地。
一、大别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全局的重要战略支撑点
大别山地处中国腹心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一是“雄踞华中”,大别山雄踞于中国的中心区域,横跨鄂豫皖三省,东西长达380公里,南北宽175公里;大别山东段山峰高峻雄伟,主要山峰海拔1500米左右;西段山岭宽阔低缓,以千米以下低山为主,间有丘陵分布;大别山不仅是长江与淮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而且是中国南北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二是“威震四方”,立足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大别山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这里南临长江,可控制长江交通要道,威震武汉、南京;北达淮河,可俯瞰中原;东抵皖西,可直出江淮平原;西接桐柏山,可控制京汉铁路南北交通要道。三是“必争之地”,大别山是控制中原的战略要地,“得中原者得天下”,自古以来大别山就是逐鹿中原的必争之地,历史上这里发生了许多争夺之战;特别是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全面胜利之际,争夺和控制大别山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历来都非常重视大别山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1931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说:“此地较中央苏区为好,更易发展,而形成对敌人京汉铁路的威胁,必须加强。”邓小平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指出:“中原形势决定于两个山,一个是大别山,一个是伏牛山,敌人最关切的还是大别山,它比伏牛山更重要,中原要大定就要把大别山控制起来。”1947年12月,毛泽东在中央会议上指出:“中国历史告诉我们,谁想统一中国,谁就要占领控制中原。中原逐鹿,就要看鹿死谁手了。”
二、大别山革命根基深、群众基础好
大别山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根据地,党的旗帜始终在这里高高飘扬,可谓革命根基深、群众基础好。建党初期,大别山走出了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3名中共“一大”代表,是全国最早建立党组织的地方之一。大革命时期,大别山是北伐战争的前沿阵地,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兴起,成为全国最早建立农民革命武装的地方之一。土地革命时期,大别山先后诞生了红一军、红四军、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八军等10支红军部队,从这里走出的红军把由此诞生的《八月桂花遍地开》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两首著名歌曲唱遍全中国。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苏区发展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红二十八军在此第三次组建,是南方八省唯一保持军级建制的主力红军部队。抗日战争时期,大别山是坚持中原敌后抗日的重要战略支撑点,由此诞生了新四军第五师,创建了豫鄂边抗日根据地,成为江淮抗战的中流砥柱。抗战胜利后,由豫鄂边抗日根据地发展而来的中原解放区是中共领导的全国六大战略作战区之一,中原军区部队在大别山进行了长达10个月的战略坚持。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在这里爆发,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正式开始。中原部队突围后,留在大别山的部分革命武装继续坚持游击战争,直至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先后有200多万人参军参战,近百万人英勇牺牲,登记在册的烈士130351人,演绎了周大娘舍子救红军、晏春山跳崖保部队等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仅支援渡江作战,新县、商城县、息县等5个县动员民工48万人次,筹粮3657万斤,修筑公路1245华里。刘伯承讲到:“素具革命传统的大别山人民,充分表现了顽强的革命意志与崇高的革命气节。”
三、大别山是扭转全国战略全局的关键地
1947年5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根据解放战争形势的重大变化,作出了实行战略反攻的重大战略决策,并选择地处中原的大别山区作为战略进攻的主要突击方向,指定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承担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之所以在众多的目标中首选大别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对此有重要评论:“中共中央选择地处中原的大别山区作为主要突击方向。这是因为:大别山区位于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战略上十分敏感的部位……大别山区曾经是革命老根据地,群众条件较好,利于解放军立足生根,解放军只要能占据大别山区,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钳制中原,迫使蒋介石调动进攻山东、陕北的部队回援,同解放军争夺这块战略要地。采取这样的行动虽将面对严重的困难,但一旦实现便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战局,达到将战争从解放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目的。”1947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决定,邓小平任中原局书记,统一领导南征行动。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迅速调集第一、二、三、六等4个主力纵队12.4万人组成了第一批南征部队,史称刘邓大军;随后,又调集由中原突围主力部队(原新四军第五师)改编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十二纵队,组成了第二批南征部队。当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的关键时刻,从大别山走出的三批子弟兵(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新四军第五师),在刘邓首长的率领下,肩负起重返大别山、实施战略反攻的历史重任。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终于走到了大别山,这一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20多年以来,革命战争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刘邓南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
四、千里跃进大别山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战略转折
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恰似一把利剑插进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心脏”,打乱了国民党的整个战略部署。蒋介石不得不从进攻解放区的前线调集大量军队,围攻、堵截刘邓大军,大别山牵制了国民党军33个旅,彻底粉碎了国民党进攻解放区,破坏和消耗解放区人力物力,使解放区不能持久的战略图谋。随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国共两党的战略均势随即发生了根本的逆转,国民党统治区日益缩小,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则日益扩大。
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为标志,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了实现这个伟大历史转折,邓小平勇挑坚持大别山内线斗争的重担,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我们在大别山背重些”的伟大风格和敢于啃“硬骨头”的自我牺牲精神,激励刘邓大军紧紧依靠大别山人民的支持,不畏艰险、顾全大局、英勇奋斗,战胜了30多万敌军的围攻,终于在大别山“站住脚”,胜利地实现了毛泽东关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种前途估计中最好的前途。为之艰苦奋斗的刘邓大军指战员豪情满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时,曾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在从解放了的北方进军江南,全中国将在这历史上的又一次伟大长征中完全解放!”1947年12月,毛泽东在中央会议上明确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我在大别山各兵团没有站住脚,我们不敢开这个会,我也不敢讲这个话,不敢写这篇文章,不敢讲伟大的转折点。因为中原的部队站住了脚,胜利靠得住,现在我们要开会分析,估计,大胆地写文章,向全国人民号召,准备在几年内取得全国的胜利。”
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所以带着伟大性,是因为这个事变发生在一个拥有四亿七千五百万人口的国家内,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历史完全证明了毛泽东的预言,此后不到两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光荣诞生了。
五、大别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全面胜利的前进基地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成为整个中国革命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伟大转折,对改变全国解放战争形势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以大别山为前锋的“中原地区变成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邓小平指出:“大别山是一个战略上很好的前进基地,它迫近长江,东面一直顶到南京上海,西南直迫汉口,是打过长江的重要跳板。”1948年4月,以大别山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已经发展鄂豫、皖西、桐柏、江汉、豫皖苏、豫西、陕南等7个解放区,人口达5357万。中原解放区东逼南京,南扼长江,西慑西安,控制着平汉、陇海两大铁路枢纽,是夺取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战略基地。1948年5月9日,为了加强中原地区的领导,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加强中共中央中原局,邓小平任第一书记;成立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刘邓大军转出大别山后,成为逐鹿中原的主力。
1948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电令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统一指挥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发起规模空前的战略大决战——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经过三个阶段,历时66天,共计歼敌55.5万人,为南下渡江作战、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1949年2月5日,中原野战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下辖第三、第四、第五等3个兵团、9个军。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第二野战军又以大别山为前进基地,开始渡江作战和解放大西南的伟大进军。
邓小平在建功大别山、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历史转折的实践中,已经成长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一代伟人邓小平也就此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大别山也由此成为与井冈山、太行山齐名的中国革命三大历史名山。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三点结论:第一,大别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战略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中共中央才一直都在这里设立有中央派出机构,不断加强了对大别山区域革命斗争的领导。第二,大别山重要的战略地位,使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每个时期都成为敌我势力反复争夺的地方,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22年武装斗争不断的奇迹。第三,大别山特殊的战略作用,使之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成为实施战略反攻的突破口,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大别山由此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全面胜利的战略转折地。
(执笔:蒋文俊 祝 辉 姬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