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黄 宁 马迎春 文/图

“‘走’出堵车的烦恼、‘走’出噪音的围绕、‘走’出刺鼻的尾气、‘走’出健康低碳的新生活。‘世界无车日’,给汽车放一天假,去享受真正的轻松与自由吧。”昨日,我市很多市民都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

今年的9月22日,是我国第八个“全国城市无车日”,主题是“我们的街道,我们的选择”。在大力倡导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今天,我市也悄然掀起了一股“绿色出行”之风。

现 场

9月22日,一周新的开始。

细心的市民发现,今天的早高峰,平西路、东方红大道这些平时惯性成“堵”的重要路段,车少了,路好走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除公交车外,这些路段的私家车较往日明显减少,即便是早高峰,交通秩序依旧井然。

据悉,“无车日”当天上午7时到下午7时,我市划定了三个无车区——平西路、文化街、新十四大街,这三个路段只对行人、自行车、公共汽车、出租车、其他公共交通以及特种车辆放行。

在平西路,记者看到,不少路口张贴的“多一丝绿色、多一路畅通、多一片清新、多一些健康”宣传标语格外醒目,交警正向过路车辆发放“世界无车日”倡议书。正在执勤的市交警二大队副大队长袁志胜告诉记者,早高峰期间,平西路监测路段车流量较往日同一时段减少很多,不少私家车主在了解了活动的宗旨和目的后纷纷表示支持。

为宣传“无车日”健康出行的理念,我市多个部门开展了联合行动。在市妇幼保健院的门前,云集了很多前来免费测血压的市民,趁此机会,医院志愿者向他们普及“绿色出行,健康生活”的知识。市中心医院、市第四人民医院也开展了义务宣传活动,前来咨询的市民络绎不绝。

声 音

“‘无车日’早就应该大力倡导啦!”

“希望绿色出行能重新带给我们记忆中的山清水秀!”

“减少私家车,低碳环保,始于足下。”

“车少了,也不堵心了。”

千人一语,这些来自于一个共同的声音——“无车日”活动,让“低碳环保,绿色出行”深入人心。

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市民对“无车日”都有一定的了解。

“无车日在欧洲早就开始实行了,为了保护信阳的碧水蓝天,我们真应该大力提倡。”家住浉河沿岸的黄先生每天坚持低碳出行,自行车、步行、公交车是他十几年如一日的选择。

对于“无车日”对道路和车辆的禁行规定,多数私家车主表示“无条件支持”。“多年前回信阳,那时的蓝天白云真让人印象深刻。”刚刚回乡的李先生提起往昔,感慨颇多,“现在能少开车我就尽量少开车,多走走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呼吸新鲜空气,一举两得。”

“‘无车日’当天,交通顺畅了,出行压力减轻了,这不仅仅是一种出行方式的改变,更是市民低碳健康生活方式的良好开端,我们希望‘无车日’的理念能自觉贯穿到以后生活的每一天。”中山路交警队中队长甘中金对“无车日”的交通状况深有感触。

权 威

“今天的空气环境指标大大高于以往同一时段水平,PM10和氮氧化物含量较同期偏少。”来自市环保局的空气质量检测数据给了“无车日”的信阳一个大大的惊喜。

“倡导绿色出行,归根结底我们自身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市中心医院儿科主任陈建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绿色低碳的出行选择不仅可以使大气环境有所改善,而且步行、骑自行车等出行方式还可以缓解我们的压力和疲劳。

“绿色交通方式出行,不仅仅是为环保低碳做贡献,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妇幼保健院急诊科主任刘斌告诉记者,“每天步行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无车日’活动不仅是推动城市交通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引导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建设绿色交通体系、增加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契机。”市城管综合执法局有关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无车日’的宣传重于管制,只要‘绿色出行’的理念渗透人心,那么每天都是‘无车日’。”

据权威部门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机动车数量突破2.5亿辆。按每车每年3万公里计算,每年排放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都是天文数字。保护环境、倡导绿色出行,从我做起,始于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