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开程

坚定总坐标,坚持总思路,完善总方略,这“三个总”的战略谋划和总体设计,体现了省委恢弘的战略思维,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近期,信阳高新区把贯彻省委书记郭庚茂辅导报告精神及来信阳视察讲话精神、全市领导干部会议精神作为当前重要政治任务,党委中心组开展了专题集中学习和讨论,要求把握精神实质,强化问题导向,增强机遇意识、进取意识、科学发展意识,把学与干结合起来,向上看齐、向下发力,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产业转移是当前的最大机遇,也就是最大的“势”。郭庚茂书记指出:“过去几十年能做的事情,现在几年就可以做。信阳作为传统农区,能不能抓住这一轮机遇,打好工业翻身仗至关重要。”承接产业转移,关键是选对点,找准主攻方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并开展以“明确一个方向、选准一个地方、持续一个时期、兴起一个产业”为总体要求的“四一”招商行动,实施点对点、人对人、以商招商,高新区通过已入驻企业与深圳市手机行业协会多次接触,发现珠三角手机企业有“抱团转移”意愿,我们通过中部博览会、信阳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光彩事业信阳行等招商活动为载体,把我们的需要和转移方需求有效地进行对接,在优势对接中寻找商机。在这方面,我们做成了两件事,一是与深圳市手机行业协会签订了《信阳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园项目框架协议》,协议约定用36个月、投资150亿元,建成产业园总部基地和生产基地,涵盖生产研发、办公展览、接待管理等多个功能区块,项目达产后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年利税36亿元。二是与河南伯皇实业签订了《信阳IT产业园项目框架协议》,协议约定用36个月、投资60亿元,建设生产性设施、物流配送中心、园区配套设施等,项目达产后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年利税12亿元。目前,通过这两大产业园项目的引进,我们初步实现了转移方“抱团转移”意愿和信阳“集群引进”需求的有效对接,探索出了一条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化引进、体系化培育、集群化发展之路。

伴随着《河南省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发展规划》的出台,信阳已成为全省智能终端(手机)产业“一点(郑州及郑州航空港)一线(信阳、漯河、鹤壁)一圈(洛阳、开封、商丘、南阳)”战略布局的重要支撑。在《河南省智能终端(手机)产业链图谱》中,高新区博仕达通信、天扬光电、激蓝科技等项目被确定为全省液晶面板重点生产商,陆骐电子、圆创磁电等项目被确定为全省摄像头、耳机、麦克风等元器件重点生产商,星天空数码、恩泽通信、信得乐手机等项目被确定为全省手机整机重点生产商,并进一步明确了信阳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的方向、招商引资的重点区域及目标企业。通过研判形势,高新区党委、管委会看到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压力,更看到面临的机遇和潜力,我们把干劲鼓得更足,目标盯得更高,决心在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示范区“三区”共同开发的基础上,用2年左右的时间,创成国家级信阳高新区;用3年左右的时间,依托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园、伯皇IT产业园、电子产业园建设,打造千亿级产业集聚区。届时,全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年利税9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比重在68%以上,基本完成全区域开发,形成功能完善、体系健全、设施齐备、服务高效的新型产业集聚区。

面对下半年工作当务之急和高新区发展的长远之计,我们将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既着眼长远,科学谋划,在抢抓机遇、深化改革上善做善成;又紧盯当前,精准发力,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一是打好“两场硬仗”。继续把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园、伯皇IT产业园项目作为“两场硬仗”来打,按照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落实项目责任制,力争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园第二批40家手机上下游企业尽快入驻,做好伯皇IT产业园二期项目启动准备,同时,以已入驻重点企业为龙头延链补链,形成集聚、集群发展态势。二是破解“两大难题”。在融资方面,发挥汇盈发展投资公司、巨业建设投资公司等融资主平台作用,积极与上级沟通,为两家公司注入资本金。在用地方面,规划启动高铁片区建设,破解置换地开发难题。三是彰显“两个保障”。在环境保障方面,加快汇达物流公司建设,完善《信阳高新区支持物流企业发展若干办法》、《信阳高新区手机整机生产企业物流补贴办法》。探索建立包括仓储运输、检验检疫、检测、海关、金融在内的“大通关”模式。发挥企业服务广场功能,为企业办公、员工住宿提供更全面高效的服务,加快产城融合。

信阳高新区作为河南唯一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示范区、信阳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改革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我们决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三个总”的战略谋划和总体设计,紧紧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为“让信阳在‘四个河南’建设中更出彩”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信阳高新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