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道锋

如何疏通资本市场、完善民间借贷关系?今年5月初,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7月14日国务院又召开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总理李克强提出简政放权,为企业松绑,向民间资本更多敞开准入大门,力求企业有更多投资选择、更大的发展舞台。这些消息在基层不胫而走,许多小微企业负责人又看到了扩大融资渠道、救活瘫痪企业的希望。

一是学习好、贯彻好、理解好文件精神。其实,党中央、国务院早在20年前就曾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个新鲜名词。现在,经过30多年的市场经济发展,发展混合经济已成为“实践多年,雏形已现”的事实。一般受过市场洗礼之人基本能看出“端倪”,等于“没交学费,提早领教”了——这也是政策“滞后”的标志,现在看看《意见》,联想到这些年资本市场运行状态,大家都能明白发展好资本市场、运作好民间资金的重要性、必要性,对学习好、落实好文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树立诚信意识。过去,曾有人埋怨金融部门不放款,影响了企业发展壮大。后来笔者通过换位观察验证,金融部门扎紧钱袋,自有他们的道理。一则向民营企业放款,信贷员承担着风险,尚若形成坏账、呆账,放贷人吃不了兜着走,被端掉饭碗的也不是个别。二则少部分民营法人存在投机行为。这种事例不必赘述,大家早已习空见惯。有些人拉关系走后门、搞感情投资、寻租贷款,其出发点就不准备偿还,有钱也装穷,等着国家“一风吹”,应了中国那句话“穷装不住,富掩得住”。可想而知,在这种状态下,哪个银行愿意把钱“掷”给民企呢?三是进一步完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配套政策。目前,国内存在资本市场不完善、资源配置观念滞后和配套政策不足等问题,加上民间资本古板不活,社会资金闲散浪费,导致出现“中小企业融资难、民间资本投资难”和“想上项目贷款难、银行赚利放贷难”的对立局面,还存在“需要资本的企业没资格,有资格的企业不需要资本”的窘境。所以,金融部门在完善业已取得的放贷抵押经验的基础上,别“怕”,大胆放贷,一能救活濒闭企业,二能“放水养鱼”,营造混合经济运行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