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柳
9月2日,细雨,记者走进绿树掩映下的市七中。
这是一个占地66亩的校园,红绿相间的塑胶运动场宽阔平整,身着迷彩服的学生们正在军训。
和学生一起参加军训的班主任们不时拍摄着学生们的飒爽英姿。老师们说:“我们把学生军训时的照片用微信分享到朋友圈中,家长就可以看到孩子们在校时的场景了。”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军训时,老师们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学上,老师们更是注重学生对自己教学方式的认可与否。“知识如同食材,怎样做得让学生乐于吃这道菜,让孩子充分获取营养,是每个老师都要考虑的事。”市七中副校长刘友军说,“8月31日这天,我们老师采取模拟课堂的方式上课,由班子成员和其他班主任老师进行点评、分析,看看自己讲课时哪一点不被学生喜欢,哪一点需要更契合学生心理,帮助大家成为孩子喜欢的老师。”“学生进入初中后,也正好进入青春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教学上,老师们不下一番功夫还真的不行。”
因为雨越下越大,军训改在室内进行,内容是收看国防教育片。一位班主任对记者说,9月1日的军训开营仪式正进行,突然下起了雨,但是校领导没有一个退场。“要求老师做到的,校领导首先要做到。我们不仅要带着大家干,还要干给大家看。”在市七中,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杨漾,副校长刘友军身先士卒,亲自带课。
“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家长应该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掌握孩子的听觉、视觉与理解特性。然后我们再慢慢引领他们成长,让他们站起来去瞭望更高更远的人生。”刘友军说。
教书与育人,七中人视二者皆为珍宝。在市七中,班主任不仅被要求做一个业务上的好老师、优秀的管理者,还要做一个具备心理知识的辅导者。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被巧妙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之中,而小班制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沐浴阳光和甘霖。
一阵骤雨过后,校园更显雅静之美。
“窗明几净的教学楼里有琅琅的书声,高大挺拔的梧桐树端有硕大的鸟巢,花木扶疏的园圃里有欢快的笑声……”这是市七中校长杨漾在《与梦想签约》一文中对七中校园的描述。
位于校园一隅的“时间乐园”是学生们上劳动实践课的地方。在“时间乐园”里,树立着“开心农场”“姹紫嫣红”“一亩三分田”的标牌,这是孩子们为各自“自留地”起的名字。“原来是一片老宅基地,现在经改造清理,成为一片学生的‘自留地’,每个学生都可以在里面种植自己喜欢的植物。夏日的向日葵刚刚收获,紫茄子、喇叭花、空心菜、小辣椒噙着雨珠儿,“时间乐园”里植物们欢乐生长。为什么给这块地起名“时间乐园”?刘友军说:“这是我们生命教育的一部分。我们一直在思索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基础教育应该给予学生什么基础?而种植植物,观察一株植物的生长过程: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孩子们会得到与大自然对话的机会,能体验生命的成长。”
在近百年的风雨历程中,市七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单位、全国语文教改名校、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实验基地、河南省教科研先进集体、河南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五爱”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传统项目体育学校、河南省绿色学校、河南省先进家长学校等多项殊荣。近年来培养了秦瞳冉、陈希、王雪吟等中招状元和一大批被清华、北大等高校录取的尖子生,选拔出多次在全区、全市乃至全省运动会夺冠的优秀运动员,输送了被特招进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院的特长生以及多名翱翔蓝天的飞行员。
在学生的校服上,记者看到市七中新设计的校徽。校徽清新而又有力量。图案将阿拉伯数字“7”和变形的“中”字融为一体,图案整体如一只扶云而上、直冲云霄的鸿鹄,象征七中人的鸿鹄之志;图案整体还如一个“力”字,寓意七中人为了实现七中梦正凝心聚力、同心协力,努力奋斗,向目标进发!
市七中校长杨漾在新学期寄语中引用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她说:“七中的老师‘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不断向深层次探索,将学生摆渡到成功的彼岸;七中的学子‘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他们有理由为自己的成功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