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令菊

“俺的主要工作是花木管理,除除草、修修枝,每月工资2000元。要是没有这个扶贫基地,俺都不知道日子咋过了!”昨日,在商城县鲇鱼山办事处新华村新科综合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花木基地里,49岁的双下肢残障人祝真旺满怀感激地对记者说。

祝真旺所说的扶贫基地,是指由该县成功人士吴继发创办的新科综合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养殖基地,也是我市唯一的省级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河南省农村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该基地占地600亩,养殖的有鱼、鸭、猪,栽植的有桂花、樟树、紫薇等各式花木,全年毛收入1500多万元。而基地内的80多名工人中,大多数都是有肢残、听障、语障、智障的人。

在一处鱼塘边,62岁的桂启国老汉正指挥着儿子、儿媳搬运饲料。“你看他们俩,如果没有基地的扶持,我们一家六口人的生活可咋办啊?”桂老汉叹了口气。

桂老汉的儿子桂远林自小患上小儿麻痹症后,智力受损,不会说话,手脚也落下了残疾;儿媳岳克玲是脑膜炎后遗症患者,手脚残疾,大脑迟钝,说话口齿不清。在基地里,桂老汉负责喂鱼、消毒等工作,儿子、儿媳则只能在他的带领下,做些搬运饲料之类的简单杂活儿,基地每年给他们3人共5万元的工资。

“去年,家里盖起了两层小洋楼;今年,我那19岁的孙子考上了北京化工大学,日子是越来越好了!真心感谢基地的帮扶!”说起现在的生活,桂老汉一脸的满足。

“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残疾人的生活的确不易,尽己之力帮扶他们也是应该的,但仅凭我个人的力量肯定是有限的,”吴继发说,“这个基地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大力扶持,特别是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县残联不仅为基地里的残疾人开展免费技能培训,还为基地争取项目资金20万元,是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这些残疾人的生活撑起了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