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琳娜

这几天,一张关于垃圾桶的照片频频见诸各新闻网站。照片中,深圳一家工厂门前短短200米的道路旁,足足摆放了150个垃圾桶,每隔一个凳子便放一个。如果你要坐在路边的长凳上小憩,那么你绝对就进入了网友们所说的“垃圾桶阵”。有市民吐槽此举太浪费,工厂负责人则解释称,之所以摆放这么多垃圾桶,是为了倡导市民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

先撇开浪费不浪费的问题不谈,摆上垃圾桶就能解决乱扔垃圾的问题了吗?曾几何时,笔者深以为然。在文明城市建设中,管理部门当然要提供便捷的配套设施。具体到扔垃圾的问题,我们希望,城市中的垃圾桶是多多益善,能出现在我们想扔垃圾的每一个地方。但是,正因为如此,在随地丢弃垃圾的时候,我们能以找不到垃圾桶为理由,毫不脸红地为自己开脱。所以,当城市中的垃圾桶越来越多,并且几经更新换代,而我们城市的街头垃圾问题依然存在。

今年夏天,笔者有幸到台湾一游。入台不久就发现了一个“怪现象”,那就是很难找到垃圾桶。当你拿着垃圾,在公园、在景区寻寻觅觅的时候,你会发现,垃圾桶少得可怜;当你走在街头巷尾,急于扔掉手中的垃圾时,你会诧异,垃圾桶都哪儿去了?问题是,在没有垃圾桶的这些个地方,同样也不见一个烟头、一片纸屑、一个塑料袋……

探寻这个“怪现象”,我们发现,其背后是台湾推行了十多年的“垃圾分类”、“垃圾不落地”等政策。据了解,台北从2000年开始尝试推行“垃圾不落地”政策,取消小区旁边的垃圾桶,所有住户家的垃圾必须定时定点送到垃圾收集车里。除此以外,要自己掏钱买专用的垃圾袋,并对垃圾进行分类,如果在不可回收的垃圾里发现过多的可回收品,将被拒收或者被罚款。

移风易俗并非易事,据说,不少政府和社区的工作人员还记得当年推广“垃圾不落地”政策时的艰辛。但是,当垃圾围城的困境不再,当垃圾数量急剧下降,当台北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垃圾零掩埋”的大都市,当台北的垃圾焚烧厂甚至出现垃圾不够烧的趋势,当处理垃圾的地方都成为风景宜人的旅游景点时,所有的艰辛都值了。十余年,从强迫到习惯,从习惯到自觉。垃圾桶不见了,垃圾也越来越少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见,垃圾的问题,不是垃圾桶的问题。减少随地乱扔垃圾,不是增加垃圾桶的问题;倡导垃圾分类,也绝不仅仅是多放上几个垃圾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