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1931年2月上旬,红四军围攻光山县南部重镇新集。时任三十团团长的王树声率部担任主攻。王树声组织红军战士挖了一条从城北通向城墙底下50多米长的坑道,然后将一口装满炸药、碎铁、秤砣的红漆杉木大棺材抬来,安上炮引,用滚木将棺材从暗道推入城墙下。随着城北城墙处“轰”的一声巨响,城墙被炸开了一个丈余宽的缺口。王树声迅即指挥红军战士攻入城内,城内的敌军和土豪劣绅等千余人大部被歼。新集战斗开创了我军历史上坑道爆破攻城的先例。
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王树声任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随即率部参加黄安战役,在黄安城南阻敌增援。1932年1月,在商潢战役中,王树声指挥所部采取迂回包围战术,攻占北亚港。6月,王树声任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师长。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王树声率部担任掩护,接连在新集、土桥铺、漫川关击败国民党军队堵截。
1933年7月,王树声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红三十一军军长。11月,在反四川军阀刘湘“六路围攻”作战中,王树声在西线采取收紧阵地、待机反攻的作战方针,以12个团的兵力牵制和抗击四路敌人60多个团的进攻。翌年8月,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奔赴西线,王树声协助其指挥全线反攻,毙俘敌人1.4万余人。西线之敌溃败,“六路围攻”被粉碎。1935年3月,王树声参与指挥嘉陵江战役,率部强渡嘉陵江,攻占剑门关,为策应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北上做出了贡献。
1936年10月,为执行《宁夏战役计划》,王树声率部西渡黄河,任西路军副总指挥兼红九军军长。后率部在河西走廊与马家军展开生死血战。1937年3月,西路军转移到石窝地区,仅剩不足3000人。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昌浩,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余部整编为3个支队,在祁连山区打游击。李先念等率领左支队千余人,向西游击;王树声率领右支队500余人,向东游击;毕战云率总部机关、伤病员、妇女及小孩为另一支队,就地游击。王树声率领右支队与尾追之敌血战近两个月,仅剩30余人骑,有效掩护了左支队西进新疆。6月,他们突出祁连山时,已不足10人。在山丹分为两股,决意东返陕北。王树声带领两名战士,历经艰辛,穿过茫茫腾格里大沙漠。走到黄河边,忽遇敌人,王树声一行3人又被冲散,只剩下王树声孤身一人。王树声乞食为生,历尽艰辛,终于到达延安。毛泽东听说王树声归来了,马上挂电话亲切地对王树声说:“你回来就是胜利。”
1944年冬,王树声奉命率领游击第三、第四支队,由延安出发,进入河南,同皮定均、徐子荣率领的抗日武装会合,组建河南军区并任司令员。进入豫西后,王树声广泛发动群众,创建抗日根据地。他反复教育干部和战士,要体贴人民、爱护人民,并严明军纪,约法三章:不进围子,不走小路,不踏青苗。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王树声领导创建的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拥有300余万人口,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全国19块解放区之一。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树声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率部南下,归中原军区建制,任第一纵队司令员。中原突围时,王树声率领第一纵队,作为南路突围主力,突破敌人的重重围堵,于8月初到达鄂西北。中共中央命令王树声在鄂西北创建根据地,并任命其为中共鄂西北区党委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鄂西北地僻民穷,战士没有粮吃,就只有找些野菜、野果之类充饥。王树声鼓励战士说:“现今我们吃一些苦,正是为了我们子孙后代不再受压迫、受剥削。”
1947年6月,病未痊愈的王树声,要求随刘邓大军千里南征。中共中央批准王树声的请求,任命他为鄂豫军区司令员。鄂豫军区一建立,王树声就指挥所部配合刘邓大军主力,粉碎敌人的“重点清剿”,支持与筹建各级政权和地方武装,保护土地改革,为重建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打开了局面。
刘邓大军主力转移到淮河以北后,敌人对大别山进行疯狂“清剿”。王树声率部在崇山峻岭之中与敌周旋。王树声以身作则,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扇门板,一捆稻草,一条军毯,一包衣物,就是王树声的全部“家当”。王树声的棉袄烂得满是窟窿,也不让调换,并说:“咱们的刘邓首长,不也都穿的是破棉袄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树声任湖北军区司令员、中南军区副司令员、中国国防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将军衔。1974年1月,王树声食道癌病情恶化。其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毛主席专程看望王树声,既温情、又庄严地说:“树声同志,党中央、毛主席了解你,我们了解你!你是党的一个好同志,为革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你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1974年1月7日,王树声在北京病逝。
(整理 孙 伟 董绍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