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而更多好人本身就是善意的受益者、正能量的传递者。出资建敬老院、赡养700余位老人的黄久生,幼年家境贫寒,父亲常年在外讨生活,他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后来回馈社会,成为他盼望已久、自然而然的举动。
“好人有好报,做好事不吃亏。”这样的社会导向也使好人的火种燎原。众人有目共睹,每当有正能量人物和事件出现,河南当地媒体就不遗余力广为报道传扬,营造好人受尊重、有尊严的氛围。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农村中普遍存在的“好媳妇”评选,往往敲锣打鼓给当选者的娘家送喜报,这种荣誉感有着更为立竿见影的带动效果。
近年来,河南提出建设“文明河南”,做文明人办文明事。不仅设立从村镇到省各级先进模范人物的评选,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同时非常注重对好人的弘扬和帮扶,营造祟尚先进、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河南各地探索建立好人回访和扶助长效机制,对生活困难的好人提供政府救济和社会救助,在就业、生活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照顾。河南省文明办副主任赵云龙曾受委托给“最美奶奶”彭秀英送慰问金,“其实人已经不在了,但村里人能看到,社会没有忘记她。”
文明风尚不能止于“好人”
层出不穷的好人群体抚慰了人们的心灵,而不能回避的是,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滑坡、人与人之间信任缺失等批评的声音也前所未有地激烈。一点小事酿成冲突、老人倒地不扶、谣言欺诈横行,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社会现实呼唤更多真善美。
“希望有更多人加入到做好事的队伍中。”无论是见义勇为、救他人于危难的王文田们,还是用吃1碗面、1个西瓜的形式施以援手的普通市民,他们无一例外没有想过什么回报,但都表达了这样一个朴素的愿望,希望点滴行动汇成善意的汪洋大海。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张明锁认为,抓好经济建设是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基础。他近期在河南农村调研发现,农民经济条件改善、对生活满意度较高的地方,相应民风就好。过去由于生活资料所限带来的不孝敬老人、对社会有破坏和攻击性等现象基本消失。“物质充足就有条件遵守和传承传统道德文化观念,相反社会戾气就重。”
同时,党风政风是民风的一面镜子。“各项政策能否落实好,群众能否得到实惠,直接影响当地的社会风气。”张明锁说,关注和保障民生做好了,老百姓心里没有怨气,对社会充满善意,好人好事就容易成为风气。“如果群众怨声载道,社会风气不好,首先应该追究当地政府的责任。”
作家二月河认为,大量涌现的先进人物,既是对历史的传承,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弘扬时代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而促进全社会道德能量增长,彻底扭转社会风气,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新华社郑州8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