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翔

见习记者 李 宇 实习生 祁 缘

从1999年以来,杨正海先后救助了400余名社会流浪人员。为了把部分流浪人员送回他们的亲人身边,杨正海的足迹踏遍半个中国,他的事迹也远播省内外,受到国内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

我也流浪过,也遇过好心人

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代,46岁的杨正海说,那段经历刻骨铭心。杨正海出生在信阳市潢川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家里共有兄弟4人。众多的子女让这个家庭无法承受,12岁那年,杨正海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流浪生活。“家里太穷了,没饭吃,只能在县里流浪乞讨。”杨正海一脸无奈地告诉记者。

两年的流浪生活,早早地让杨正海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也使得后来每当他看到有着同样经历的流浪人员时,心里就会隐隐作痛,“我当年流浪时,得到过很多好心人的救助,这些好心人成了我日后学习的榜样。”

1999年,杨正海33岁。已过而立之年的他,有着幸福美满的家庭,儿子4岁,女儿2岁。本可以过着幸福而简单生活的他,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救助社会上的流浪人员。“这一做就是15年,这些被救助的社会流浪人员,最小的3岁,最大的70多岁,其中有80余名儿童。把这些人接回家,给他们衣服穿,让他们至少像个正常人。”杨正海动情地说。

这里是我和他们共同的家

“6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三室一厅,住着7个流浪人员,没怎么装修,也没什么像样的家具,很简单,但很干净。”说起租赁房子,杨正海一脸愁容。他告诉记者:“现在这个房东开始不知道我是做什么的,后来知道我专门救助这些流浪人员,几次都想把我赶走呢!”

从早上天蒙蒙亮到后半夜凌晨一两点,杨正海每天都不敢有一丝的懈怠和放松。“早上去菜场买菜,一天三顿,都是我给他们做好、盛好。他们大多患有精神疾病,生活很难自理。晚上我还要挨个给他们洗澡。”杨正海这样告诉记者。

“现在我这里有七个流浪汉,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只能从他们口中得到少量信息,有个胖一点的我就叫他胖子,有个是来自安徽的,我就叫他老安徽,反正总要给他们一个称呼。虽然他们和正常人不同,但他们也是人,也得让他们过上像样的生活。”

记者尝试着与老安徽、胖子聊天,结果发现他们语无伦次,自言自语,无法正常地沟通。“他们就像三四岁的孩子,和他们在一起呆久了,他们就认可你了,听你的话了。”杨正海说。

离大学那么近,又那么远

与流浪汉们住对面的是杨正海的妻子和儿女。“没有人愿意住在对面,我租下来给妻子和儿女住。”杨正海告诉记者。

记者与杨正海的儿子和女儿交谈起来。在孩子的回忆中,父亲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在做救助流浪人员的事情。“爸爸来回奔波,既要照顾妈妈、我和妹妹,又要照顾这些可怜人。”儿子小龙这样告诉记者。在妹妹小燕的回忆中,光搬家就搬了6次。

令人欣喜的是,小龙和小燕今年同时高中毕业,并双双考上了大学。大学是考上了,可是上大学所需要的钱又在哪里呢?杨正海这些年几乎把钱都花在了救助事业上,还欠了几万元债务。“现在因为孩子上大学急着用钱,我愁得很。我不想我的儿子和女儿没有学上。”杨正海一脸愁苦地对记者说。

好人有好报,有困难大家来帮

在得知杨正海子女上大学遇到困难后,社会上很多被杨正海救助行为感动的爱心人士纷纷准备向杨正海伸出援助之手。

“不管前方有再大的困难,我都要迎难而上,我不能也不会放弃我的事业。救助这些流浪人员,给他们找回做人的尊严,给他们一个家,这是我为之奋斗的目标。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有一所大房子,可以容纳更多的流浪人员,可以有更多的人来照顾他们。”杨正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