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见习记者 黄 宁

水泥小道一路延伸,缓岗丘陵起伏错落,比肩而居的田块绿意盎然,一望无边,一口口白花花的水塘珍珠般散布其间,好一幅美丽的山乡画卷!

在商城县,这样的画面本也稀松平常。但商城县李集乡杨集村牵手合作社理事长董顺笔却赋予了它极不平常的意义。

第一个吃螃蟹

董顺笔是土生土长的杨集村人,高中毕业后,在湖北挖过鱼塘,到东北伐过树木,跑河北贩过大米。1993年,当广大农民还行走在温饱线上的时候,董顺笔已成了“先富起来的人”,他联合自家兄弟,建起了杨集村第一家企业——兄弟米厂。

杨集村土地多是冈陵地,收成微薄,很多农民弃田外出,土地撂荒严重。董顺笔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很快,兄弟米厂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产业格局,带动了全乡优质水稻的生产。2004年,兄弟米厂更名为“商城县兄弟米业有限公司”,生意红红火火,可董顺笔的心里还有一个疙瘩:一家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心安呀!

机会终于来了!2009年4月,信阳成立“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消息让董顺笔彻夜难眠。当年5月,商城县牵手综合农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杨集村撂荒的土地上开始结出了“金疙瘩”。

撂荒地里结“金瓜”

“金疙瘩”当然不会从天而降,董顺笔的“金钥匙”是一个又一个富有成效的探索:

集中连片、整村整组流转土地5600亩,小田变大田。

推广早稻和粳稻双季稻种植,亩纯收入净增500元以上。试种有机稻,为合作社带来新机遇,已申报有机认证。红薯种植则是一年三熟,土地效益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打造产业链,投资2800万元扩建兄弟米业有限公司,有机米、优质粳米供不应求,米糠、碎米、麸皮等加工成绿色饲料,发展养殖业。兴办万头猪场,猪粪用作有机稻的有机肥料。投资1200万元成立了兄弟食品有限公司,红薯加工为粉条……

“每一步发展,每一项投资,首先考虑的是农民利益。”这是董顺笔的原则。

合作社整修了37口大塘,“水中鱼鳖虾、岸上猪鸡鸭”,每年可创收150余万元,但在董顺笔看来,其最大的效益是“管住了水”。社员可以免费承包鱼塘,前提是满足农田用水所需。合作社的农机免费为社员使用,社员农机手每年工资6万元。200多位农民实现就近务工。合作社还为符合条件的社员缴纳养老保险金,已有31名技术人员享受了这一福利。

合作社员笑开花

“我今年61岁了,出去打工没人要,但在牵手合作社,我领双工资呢,固定工资加上企业养老保险金!”社员柴本银笑声朗朗。

“比个人单干好得太多了,收入不用说,关键是有干头!”社员董顺发如数家珍。

这是牵手合作社632户社员共同的心声。

在牵手合作社,凡是有具体岗位的社员,都有固定的工资,理事长董顺笔是唯一的例外。他不但不要工资,而且合作社用他家的房子和车,他也分文不取。

县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省、市劳动模范,总经理、董事长、理事长……董顺笔的头衔越来越多,而董顺笔却说,他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让千千万万的农民共同富裕,是他最大的心愿!

2012年7月、2013年1月,“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这两块响当当的“国”字号奖牌,次第被牵手合作社收入囊中。是什么为合作社赢得了至高的荣誉?董顺笔谦逊地一笑:是“牵手”农民给俺带来了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