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其三,紫云英有着独特的药用和食疗价值。据谢宗万的《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紫云英是一味中药,名曰紫云英子,以根、全草和种子入药。夏秋采集,鲜用或晒干。具有祛风明目,健脾益气,解毒止痛的功效。其根用于肝炎,营养性浮肿,月经不调;全草则用于急性结膜炎,神经痛,带状疱疹,疮疖痈肿,痔疮。紫云英茎叶是富硒食品,具有抗癌作用。

其四,紫云英是重要的蜜源植物,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紫云英蜂蜜具有澄清色浅、气味清香、滋味甜而不腻的特点,营养丰富,国际上大有市场,是可以出口的土特产。

其五,紫云英种子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紫云英不仅有肥田作用,其花还有观赏价值。日本人评价紫云英花“色比樱花艳,花期更久长”,是“长在田里的樱花”。日本、韩国商人纷至沓来,采购信阳紫云英种子。

然而,曾经大面积种植的紫云英,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后一度成了“弃儿”。进入新世纪以后,一部分农民虽然还种紫云英,但粗种轻管,“望天收”。春季一到,不管好坏,都是一犁了之。究其原因,平桥区五里镇农民李停干掰着手指头娓娓道来:一是种田利润薄,种紫云英毕竟比白茬田费事。至于长期施化肥会土壤板结什么的,那不是咱考虑的事。二是紫云英种子市场波动大,难以捉摸。三是年轻力壮的都到城里赚大钱去了,现在是有田没人种。四是农民种紫云英历来就是“望天收”,管它死活……

果真如此吗?放眼世界,紫云英以其多用价值日益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仅紫云英种子,大部分年份市场价格都稳定在25元/公斤左右,按照每亩40公斤计算,亩产值可达千元以上,综合效益十分可观。

或许,中国绿肥行业首席专家、国家农科院曹卫东博士的一番话更能说明这个问题:一是长期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地板结、土壤酸化,农作物不但不能正常生长,而且产量也会停滞不前,甚至下降;二是长此以往,大量的化肥残留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毒性,毒大米就是这样“炼”成的;三是即使少施化肥,土壤结构也没有多大的破坏,但是土壤会“营养不良”,生长在这样土地上的农作物也会“体弱多病”……

紫云英能改良土壤吗?能!科学实验表明,紫云英根部有很多固氮瘤,一株株紫云英就是一个个微型地下氮肥厂,也是一个个微型空气清洁器。1亩紫云英所产生的肥力,相当于16公斤尿素、12公斤磷肥、15公斤钾肥。以紫云英为底肥,农作物岂有不高产、不丰收之理?

怎样让老百姓重新认可紫云英呢?这是个问题。

市委书记的眼光与情怀:小产业能做大文章

2012年7月初的一个上午,罗山县子路镇一望无垠的稻田边,市委书记郭瑞民饶有兴趣地听着种粮大户陈贵权的“种田经”,听着听着,郭书记来了兴致:“照你这么说,你们水稻之所以实现优质、高产、高效,都有紫云英的功劳?”陈贵权回答:“不仅是水稻,连小麦、油菜优质、高产都与紫云英大有关系,一茬紫云英的肥效可以维持2年-3年。如果全面推行紫云英与小麦、油菜的倒茬种植,生产的大米、面粉、菜籽油样样好吃。”

一个没有紫云英花开花落的季节,一次轻车简从的调研,紫云英的魅力在书记的心里深深地扎了根。

是啊,紫云英不仅是最好的绿肥,还是建设生态信阳的“底肥”,它既可以促进养殖业、旅游业、观光农业、蜂蜜产业发展,还可以出口创汇赚“洋钱”。紫云英集绿色、健康、美丽、甜美于一身,是不可多得的多功能产业。

光有“第一印象”还不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继续深入调查研究,“精打细算“后得出了几个结论:

第一,算“政治账”。种植紫云英是策应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也是调整农业结构,建设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必然要求,更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必由之路。

第二,算“优势账”。发展紫云英,信阳天时地利人和俱备:信阳属发展紫云英的优势区域,有做大做强的自然条件;农民有种植紫云英的传统,稍加引导就能够获得较好收成;信阳有一定的白茬田存在,与其闲置,不如种植;信阳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渐成气候,适时适度发展紫云英,条件成熟。

第三,算“经济账”。开发紫云英产业,可以实现政府、企业与农户多赢。假如信阳的白茬田大都种植紫云英,不仅可以消灭白茬田,还可以促进紫云英种子和花蜜出口、增加水稻产量,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第四,算“环境账”。紫云英作为绿肥,不仅能够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增强土地肥力后劲,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改善环境,净化空气,为信阳“十佳宜居城市”增添一抹靓丽的色彩。

2012年7月下旬,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紫云英及相关产业的意见》,成立了“加快发展紫云英及相关产业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统一组织协调紫云英及其产业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各县区、各部门纷纷行动起来,定任务、保面积,抓宣传、创氛围,讲道理、算效益。为了激发农民种植紫云英的积极性,市委、市政府拿出“真金白银”,在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筹措2500万元进行补贴和奖励。农业部门更是一马当先,迅速行动起来,一批批技术人员派下去了,一页页《紫云英生产技术规程》发下去了,一项项技术措施落实下去了,一份份答卷交上来了……

“市委、市政府这么重视,投入这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再加上紫云英本身又这么好,我们再不抓住这个机遇,实在是太可惜了。”光山县罗陈乡种粮大户刘正礼如是说。

俗话说:有播种才会有收获。信阳农民在秋天播下的紫云英种子,在来年的春天就收获了——

别样的“信阳红”与“红信阳”:紫云英唤起生态热

信阳是红色的土地,人民群众素有跟党走的优良传统。此番政府提出的“紫云英计划”迅速化为全市人民的积极行动。

从大别山下到淮河岸边,从古蓼大地到楚王城下,信阳大地掀起了一场紫云英热。

地处信阳东大门的固始县,根据实际,迅速规划出以紫云英种植为主题的“东西大岗搞出口,南部山区观光游,近城地区有机稻”的发展布局。

具有多年种植紫云英历史的潢川县、商城县,把紫云英放在秋冬种的优先位置,严格落实“三定”(定面积、定合作社、定示范方),强化技术指导,启动“红花围城”工程、“花带护线”工程、“观赏花圃”工程、“种子基地”工程。

“山田秀美、风光旖旎”的罗山县、光山县,将紫云英种植与新型农村社区、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侧重于紫云英的产业化发展,做好紫云英与有机食品、出口创汇、优质蜜源、旅游产业的对接工作,使紫云英完全融入大农业、大生态、大产业体系当中。

致力于打造“蓝天、碧水、红城”的新县,提出了“山上有映山红、山下有草籽红”的口号,在主要旅游景区种植紫云英,使紫云英与油菜、小麦红黄绿相间,相映成趣。

“一脚城里、一脚城外”的平桥区、浉河区是信阳城市的“后花园”,他们把打造绿色食品基地与发展紫云英生态旅游结合起来,为信阳市区居民提供了一个个好吃、好看、好玩的去处。

“地跨淮河两岸、兼有南北风情”的息县、淮滨县小麦种植面积大、产量高,是全市夏粮粮仓。他们也主动请缨,消灭白茬田,种上紫云英。

最美信阳四月天,花山草海紧相连。如今的信阳,每到紫云英花盛开的季节,空气里弥漫着花香,田野中织出了锦绣,美不胜收的紫云英啊,红透了信阳的山山水水,绣出了别样的“信阳红”……

“紫云英计划”是信阳实施“生态农业战略”、“绿色食品工程”、“美丽生活行动”、“甜蜜事业”、“富民强市伟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再过一些年头,信阳这张“绿色名片”会叫得更响、传得更远,产生的效益更大。

在信阳紫云英发展历史中,还有一个群体不能不提,他们就是为攻克技术难关而废寝忘食的农业科技专家们——

试验田的“坚守”与“期盼”:咬定青山不放松

市委、市政府的决定,犹如一声春雷,在信阳市农科院引发了强烈反响:5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又迎来了紫云英发展的春天。

早在1961年,市农科院的专家们就开始了紫云英方面的专题研究,从搜集农家种开始,整理、筛选,优中选优,终于鉴定出最适合信阳种植的优良地方新品种,并研发出一套与其相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推动了当时信阳紫云英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种子质量迅速提高,逐渐发展成为知名品牌和地方特色产业。

然而,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科研体制的改革,农科院的科研经费一度没了着落,农民种紫云英的热情也在消退,一系列困难接踵而来。紫云英研究是上,还是放?成了摆在专家面前的现实问题。“宁肯少吃一口饭,也要筹钱保科研。”他们下定决心:绝不放弃!

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他们的坚守终于得到了回报。进入本世纪以后,他们的研究引起了高层重视,在国家的“十一五”和“十二五”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中,他们承担了一批科研项目。在国家经费的支持下,他们的“河南省南部稻区紫云英、水稻一体化栽培管理技术规程”、“河南省南部稻区紫云英种子生产与加工技术规程”两项研究成果迅速上升到国家级定位,只待转化后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8年9月,信阳又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袁隆平在高度评价信阳的水稻发展盛况后,说了这么一句话:信阳是中国籼稻的第二高产区,又是全国最优质籼米生产区,如果大力发展紫云英与水稻轮作,水稻产量会更高,米质会更优。

院士的远瞩是对科研课题的最好定位。

为了提升紫云英产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信阳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市农科院组织以紫云英为主要肥源的水稻清洁生产技术攻关,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紫云英+覆膜有机稻生产技术”2011年1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提起这项成果,其最大受益者——固始县顺兴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苗守根道出了科研人员的艰辛与坚韧:为了准确测定紫云英的施用量,他们一筐一筐抬,一秤一秤称;为了找出紫云英最佳安全沤制时间,他们一天一观测,一个一个数字记,一次观测下来就是几个钟头,从土壤到水质,从外形到气味,从水色到酸碱性,从理论到实践,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环节;最终计算出“紫云英+覆膜有机稻“生产最佳翻压量和沤制时间……

2012年金秋,正是紫云英播种的关键时刻,一条新闻在业界不胫而走:“信紫1号”紫云英新品种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小作物出了大成果!

“作为市级农科院,取得这样的科研成果,在全国也不多见。”中国绿肥行业专项首席专家、国家农科院曹卫东博士如此评价。

不经一番寒霜苦,哪得腊梅吐芬芳?这项科研成果要归功于以潘兹亮副研究员为核心的紫云英课题科研创新团队。

潘兹亮,一个与紫云英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人。在28年的科研生涯中,对它始终偏爱有加。2003年,潘兹亮“突发奇思”:紫云英种子要出口,路子必须走对。日本人喜欢白色樱花,我们何不从紫花中选育出白花?这样的紫云英一定会受到日本人的喜爱。

说干就干。潘兹亮的团队全身心地投入到他们的“紫白事业”中。一路走来,付出了别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困苦。

一次,天降大雨,雷电交加,正在田间做实验的潘兹亮为了保护刚刚授过粉的花朵,把雨伞牢牢地盖在花朵上,而自己则冒雨回家。由于暴雨如注,视线模糊,再加上本来就近视,在跨过一个田缺时,重重地摔在田沟里,髋骨摔成重伤,后来虽然治好,但仍留下了隐患,至今每逢下雨天仍隐隐作痛。

吕玉虎,别看外表文质彬彬,干起工作却虎虎生风。为防止蜜蜂乱传粉,他带领一班人员在紫云英田里搭纱帐,钻进纱帐进行人工授粉。还有张丽霞、郭晓彦等“铿锵玫瑰”,她们本来是从高等学府走出来的“高才生”,或许应该在办公室、实验室从事着一份悠闲的工作,但在这个团队里,她们没有丝毫的娇气,“女人当着男人用,一人干着多人活”。

就是这样的创新团队,他们在科研领域屡创佳绩,一篇篇论文发表出来了,一个个新品种培育出来了,一项项新成果研发出来了。

谁承想到,紫云英生产中新的难题却接踵而来,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全苗难、防渍难、收种难。

第一个是全苗难。信阳水稻机械收割面积占80%以上,收割机所到之处,车轮碾压,稻草覆盖,收前套播的紫云英小苗有的被碾死,有的被“捂”死。专家们连夜查阅资料,设计试验,终于研究出了水稻机收早晒田留高茬技术:水稻成熟时提前晒田,把田晒硬,机收时稻茬高度留到30厘米-50厘米。这样收割机下田时轮不下陷,稻草高棚,既减少了稻草覆盖,又为紫云英幼苗生长搭好了“荫棚”。小苗保住了,群众放心了。

第二个是防渍难。信阳冬春多雨,水稻田渗漏难,再加上农民粗放种植,懒得起沟,一俟雨期,就会造成渍害,严重的会导致紫云英大面积死亡。难题就是课题,困难就是任务。科研团队迎难而上,又研究出机械开沟、“三沟配套“技术,让紫云英田既能排,又能灌,旱涝保收。他们还做出样板田,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第三个是收种难。由于紫云英成熟时比较低矮,人工割打费工费时,农民不愿意留种。实现紫云英留种田机械收获是根本出路。他们立即投身于对现有全喂入式收获机械的改装与调试当中。紫云英种子比较小怎么办?他们改进收割机的筛网;紫云英种子比较轻怎么办?他们把风机风量调小;紫云英植株比较矮怎么办?他们适度调低“喂口”……一次不成功,两次;效果不理想,拉回来再改!就这样,一台台适合收获紫云英种子的机械被改装出来了。人员不用下地,机械帮助收割,紫云英留种每亩成本由原来人工割打160多元直降到机械收割30多元。李停干深有感触地说:“当初大家都是以怀疑的眼光看待这件事,因为从未听说过机械能收割紫云英,而今我们见了、信了、服了。去年,我们合作社的600多亩留种紫云英全部实现机收,仅此一项,节约资金8万多元。还是科学好,还是专家厉害啊!”

信阳的“新红”与“新绿”:幸福之花处处开

紫云英花,被人们称为幸福之花。时下,正值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发展紫云英两周年之际,“幸福之花”在信阳“幸福”吗?前不久,记者走访得知,2013年全市计划种植90万亩,实际突破了百万亩大关,市委、市政府的初衷基本实现。紫云英在绿色信阳、美丽信阳、生态信阳、活力信阳、魅力信阳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个朝阳产业已悄然形成,以紫云英为纽带的三大基地初具规模。

第一大基地:种子出口创汇基地。

信阳紫云英品种耐寒、花期长、鲜草产量高,深受东北亚部分国家喜欢。早在1978年,信阳就被农业部定为“全国紫云英种子供应基地”。但几十年来信阳紫云英种子的外贸出口一直起起伏伏:外销行情好时,农民掺杂兑假,坑商害商,不讲信誉;外销行情不好时,商贩压价收购,坑农害农。信誉的缺失和基地锐减导致信阳紫云英种子外贸出口逐渐萎缩,2005年跌入最低谷,当年外贸出口为零,出现了空白年。

为了重新打开外贸市场,市农科院一班人一边做好宣传工作,一边跑出口指标:一定要让信阳紫云英种子走得更远!

2006年4月,一个消息传来:韩国农业协会在江西省、安徽省考察紫云英育种,有合作意向。于是,他们连夜赶到韩国客人下榻的宾馆,用一组组数字向他们展示了信阳紫云英独特的优势:纬度接近韩国,引种变异几率小;抗寒能力强,品质更优良。百闻不如一见,韩国客人到信阳考察后一锤定音,与信阳市农科院签订了紫云英种子购销协议,第一笔业务量就达到1200吨。

以后几年,缘于信阳紫云英的品高质优,其种子也越来越被外商所青睐。2013年,信阳紫云英种子外销东北亚3500吨,为国家创汇7000多万美元。目前,紫云英种子已经成为信阳重要的出口创汇商品之一。“紫云英,信阳造!”信阳,因紫云英而蜚声海内外。

第二大基地:绿色稻米生产基地。

走进潢川县魏岗乡民丰种植合作社有机稻生产基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绿色产业链令人耳目一新。他们以紫云英为主要肥源,配施一定量的有机肥,养鸭除草,用黑光灯诱杀害虫,生产出来的有机稻米口感好,香味浓,市场供不应求。面对记者,该合作社理事长张建松自豪地说:“生产有机稻虽然费点事,但投入小,效益高,值得!”据悉,他的有机米卖到20元一斤,是市场上普通大米价格的6倍以上。综合产量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有机米的效益是普通大米的4倍左右。

目前,固始顺兴粮油、商城山信粮业、潢川黄国粮业等多家信阳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已经认识到绿色食品带来的巨大商机,他们迅速行动起来,大规模流转土地,发展订单农业,建立生产基地,拉长产业链条,占领高端市场,既重塑了“信阳大米”品牌,又获得了丰厚回报。

第三大基地:休闲观光农业基地。

紫云英花开时节,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令人流连忘返。罗山县周党镇,地处大别山脚下,虽然距信阳市及周边县城均在60公里开外,位置相对偏远。但每年的4月,这里紫云英花、油菜花竞相开放,蜂闹蝶飞,煞是醉人。四面八方的帅哥靓女们纷至沓来,在最美的地方留下他们最美的记忆。为什么风景这边独好?因为这里是信阳市农科院的新品种展示基地。一望无际的紫云英,与油菜花、杜鹃花交相辉映,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些美丽的花朵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的赞美,还有对幸福生活的歌唱与憧憬。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每到春季,岂止是一个周党镇,连整个信阳都是一个大花园。俯视信阳大地,城市戴上了红色的“项圈”,道路系上了红色的“飘带”,田野披上了红色的“锦绣”,村庄穿上了红色的“盛装”!

紫云英因信阳而娇媚,信阳因紫云英而美丽。

紫云英,注定会成为信阳最美的风景;紫云英,必将使信阳更绿、更红,更宜居。

紫云英花开别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