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本贵

在人生的成长历程中,来自家庭、父母、学校的教育,对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确立,有着奠基性的作用。虽然后来的工作、生活环境也不时在改变着一个人,但这种奠基性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巨大魔力,其精神能量始终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

而在这些奠基性的因素中,语文教学是直接影响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主阵地。曾记否,我们在孟郊《游子吟》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里,感受到母爱无限,母亲的伟大与自我的渺小;在鲁迅赠与瞿秋白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条幅里,领略了鲁迅先生高尚的人生志趣;在白求恩给八路军输血的故事里,看到了他宽阔的胸怀,慷慨的笑意;在毛泽东“江山如此多娇,看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诗句里,油然而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发奋学习、献身祖国现代化建设、做一代风流人物的豪情壮志。从范仲庵《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中,我们又无不感受到,作为一名当代的党员干部,应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一句名言,一篇优秀的作品,就是一种能量非凡的纯绿色精神食品,让学生在吸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变成一种精神动力,也助推着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善于站在思想品德教育的高度,把每一堂语文课都变成一种情感、理想、信念教育的舞台,而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是实施这种品德教育的蓝本,寓思想教育于课本中,也是教书育人的最好体现,也应该会取得最直接的效果。

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典籍佳文,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肥沃文化土壤。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并使其发扬光大,就是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唐诗宋词、汉赋、元曲、清小说,近代的杂文、当代的网络文学,都是传统教育、爱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即便是在一个物欲横流、以考试定前途命运的竞争时代,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也应时刻牢记自己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自觉担当起在语文教学中传递思想品德教育正能量的职责,让我们的每一名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对社会有益的人。

(作者单位:固始县教育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