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靖

日前,据北京媒体报道,在大兴庞各庄、朝阳管庄等部分乡镇集市,山寨货在城乡接合部的市场横行。在大兴区北臧村镇大臧村,记者探访11家零售超市发现,其中10家超市在出售各种傍名牌的山寨货。

无独有偶,上周末,笔者去农村看望朋友时,发现我市乡镇的小卖部里竟也出售山寨货,其中奥利奥饼干变成了“澳利澳”,其外包装与大家熟知的奥利奥几乎一模一样,价格却只有奥利奥的三分之一。山寨版的商品被直接摆上了货架,而面对这样的现象,部分小卖部店主并不以为然:“价格便宜,别人也都卖。”

仔细一想,这种“别人能卖我也卖的”的心理暴露的是农村市场经营的乱象。在大部分乡镇地区,村民购买的商品基本来自小卖部。这些小卖部多数是私人经营,由于法律意识欠缺,小卖部老板往往只考虑进的货有没有人买,能不能赚到钱,至于质量怎样则基本不予考虑。殊不知,这些“山寨货”不仅存在品牌侵权问题,而且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据河南省消协接受的投诉显示:伪劣及傍名牌商品在乡村屡见不鲜,一些散装食品生产作坊无消毒设备,无防尘防蝇设施,商品的厂名、厂址、电话与真实情况不符,尤其是色素、糖精、防腐剂等严重超标。

此外,对许多偏远农村的村民来说,很少关注品牌与包装,只要能吃、能用,不出大问题就可。由于对商品质量安全认知不足,许多村民很大程度上倾向于购买低价商品,更谈不上品牌意识和维权意识,就是买了假货也只会自认倒霉。这无疑助长了农村山寨货的泛滥。同时,农村地广、监管人员少,市场监管就存在盲点,这也给农村小卖部违法经营提供了可乘之机。

因此,要杜绝山寨货在农村“大行其道”,一方面,要帮助农村群众识别山寨食品的危害,进一步提高农村消费者的辨别能力和维权意识;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要深入农村市场进行检查,建立常态化检查机制,加大查处力度,从经营渠道上制止山寨、假冒伪劣产品在农村市场的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