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这是一块古老的土地,秦楼仰韶文化遗址、周冢古墓、太子庙古墓、方庄古城遗址见证了它的传奇和辉煌;

这是一块富饶的土地,淮河穿乡东流,清水河横穿乡境,流程88公里,浇灌出5.9万亩膏腴之地;

这里就是沿罗淮公路入境,进入息县的第一个乡——孙庙乡。

近年来,素有“息县西大门”之称的孙庙乡立足区位优势,找准产业支撑,克难攻坚,科学发展,阔步行进在打造“息县西城”的康庄大道上。

制度建设开新篇

2012年9月8日,孙庙乡党委书记何中昌履新之初,就发现了一个怪现象:有些工作需要书记直接安排,推推就动,不推不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一届党委决定正本清源,狠抓制度建设。

建立人权事权统一的用人机制,是新一届党委制度建设的首善之举。

乡党委每年对科级干部进行一次分工调整,由科级干部根据分工选聘所站长和二级机构负责人,再由二级机构负责人选聘副所站长,副所站长选聘工作人员,能者上,庸者下,充分调动了各级干部的积极性,做到了令行禁止。

新一届党委制度建设的第二步是严格财务制度,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实行会审会签,账目公开;村级财务由乡严格代管,乡纪委审核后支出;“新官仍理旧账”,为解决历史欠账,确定近三年内形成的欠款优先解决,长期历史欠款逐年加大返还力度,坚决量力而行,不盲目追求政绩,不增加新的欠款,不增加新的矛盾和后遗症。

“方法不对头,累死老水牛。”乡党委每周一定时听取班子成员汇报信访信息和处置情况,及时研究综合解决的措施。

针对信访干部反映信访信息倒流、收集难的问题,乡党委每年拿出10万元,聘用198位信访咨询员;针对群众反映低保不公平、不公开的问题,乡党委成立民生调查审核小组,入户调查,确保公平公正;针对群众反映早期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乡党委一方面认真解决,一方面确立大面积流转慎重、长期流转慎重、流转价格一定不变慎重的指导思想;针对群众反映农村基础条件差的问题,乡党委确定了三年内接通所有断头路,将所有坑塘改造一遍,争取对农村电网进行全面改造的工作思路;针对群众反映干部作风简单粗暴,负气上访问题,乡党委在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在科级干部和驻村干部中开展“3+3”走访慰问活动,通过走访,密切了干群关系,使干部受到了群众的尊敬,也使“下访”变成了实际。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硬杠杠,是行为标准。一系列科学制度的建立和严格执行,让孙庙乡的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两年来,孙庙乡没有发生一起“上三级”信访问题,大量的信访问题被就地吸附、化解,为发展营造了和谐的环境。

科学发展写华章

这是一串可圈可点的数字:

2013年,孙庙乡共改造坑塘31口,新打机井76眼,改造机电灌站7座,清淤排涝沟渠和南湾干支斗渠15公里,争取直接补助群众资金73万元,完成投资1200万元的清水河治理工程,荣获全县农田水利建设一等奖;“六城联创”工作取得全年6次市级暗访“较好”的成绩和4次县级暗访“好”的成绩,整体排名居全县第一;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目标考评居全县第一。

数字背后见真章,它记录了孙庙乡科学发展的足迹。

盛夏时节,孙庙乡胡庄村的息县百亩粳稻核心示范区一派丰收景象,农民们难掩的喜悦似乎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去年,这里的粳稻曾创下平均单产800公斤的记录。

长期以来,息县和全市其他县区一样,主要种植籼型水稻。相比产量高、米质优的粳稻,籼稻存在稻米品质差、市场竞争力弱等诸多缺陷。2012年,豫南稻区“籼改粳”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被列入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实施以来,孙庙乡发展粳稻5万亩,占全县粳稻种植面积的1/5。

孙庙乡推广粳稻并不是一帆风顺。“清明泡稻,谷雨育秧”,过去种籼稻,农民习惯在清明谷雨前后进行育秧,而粳稻育秧则要推迟一个月左右。粳稻种得晚收得晚,老百姓不习惯。

为了让农民接受,孙庙乡率先充当全县“籼改粳”的试点,一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免费向农民提供种子,另一方面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确保让农民种植粳稻见效益、得实惠。

孙庙乡秸秆禁烧的创举亦为人称道。

每年“三夏”“三秋”时节的秸秆禁烧工作,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大难题。然而,这一道难题在孙庙乡却并不难。

“禁烧的关键不在于如何‘禁’,而在于怎样解决秸秆的出路问题,怎样帮老百姓解决‘心病’,让老百姓真正认识到秸秆是一种再生资源,加以转化充分利用,既可避免焚烧带来不良影响,还能把负担变成财富。”乡党委书记何中昌成竹在胸。

出路真的找到了!

今年6月6日,市委书记郭瑞民深入息县、罗山检查“三夏”生产,在孙庙乡赵店村地头,被几辆往来穿梭的农机吸引了。已经收割完的麦田里,零散的麦秸被“吃”进机器后,自动打捆成矩形的麦捆并被放置在田间,机器所过之处,只剩下短短的麦茬。回收再利用,变废为宝,这就是孙庙乡为秸秆找到的出路。

据孙庙乡乡长陈敏介绍,这种打捆机,一天可以捡拾、打捆、放捆100多亩地的麦秸。村里掏钱租机器,老百姓把麦捆拉走卖钱,这样既可以增加收入、解决秸秆回收的问题,又避免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提高了秸秆的利用率。

孙庙乡与信阳万华生态板业有限公司签订了秸秆原料采购协议,公司以每吨160元至260元的价格对秸秆进行收购,一条生产线能够加工8吨麦秸,全乡的麦秸能够满足公司加工复合板的生产需求。万华公司计划在孙庙乡投资建设一条新的生产线,就地取材,对全乡的麦稻秸秆进行综合加工利用,并将辐射带动全县。

美丽乡村绘锦绣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孙庙乡离县城只有7公里,是息县距县城最近的乡镇,交通便利,信息灵敏,市场活跃。如何发挥近城优势,让孙庙乡的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老乡富起来,是孙庙乡党委、乡政府重中之重的工作。为此,孙庙乡提出了打造“息县西城”的定位目标。

今年,孙庙乡全力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彰显农业大乡的风采,在建设“息县西城”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实施好投资800万元的粮食增产千亿斤工程、投资1900万元的小农水现代农业工程、投资1000万元的董庄电灌站修复工程、投资180万元的“一事一议”奖补项目、投资3117万元的3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同时,积极争取投资上亿元的综合教育产业园基地建设项目,美丽的田园正在孙庙大地上展开,到处焕发出新的生机。

加大交通项目争取力度。以创建全省文明道路示范乡镇为契机,把接通断头路纳入县委、县政府民生工程的笼子,2013年已实施交通道路工程20公里以上,2015年可以全面接通各种断头路,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将会得到有效改善。

加大对电力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继续发动民间资金投入井电配套工程的同时,加大电力基础设施项目的争取力度,完成投资300万元以上的董庄电灌站电力配套工程,按规划增设变压器,完成距变压器500米以内机井配套。

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2014年上半年,孙庙乡已经改造万方大塘128口,新打机井59眼,同时,高标准、最大节约地实现投资80万元的扶贫坑塘改造项目,尽快实现每个村民组一口万方大塘、2眼机井的目标。

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广泛发动社会资本进入林业,重点实施好段庄村850亩环城生态林一期工程、赵店村100亩垂柳示范基地、孙庙村桂花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探索经验、逐步推开,引导社会资本对淮河、罗淮路、息正路、清水河、南湾干渠进行绿化,逐步为孙庙乡发展农家乐旅游打下基础。结合坑塘改造进行绿化,达到改造一个、美化一片的效果,条件成熟的,围绕坑塘试点推广垂钓休闲农业。

……

一桩桩、一件件,无不彰显了孙庙乡党委、乡政府一班人的为民情怀和科学发展的睿智选择。如今,孙庙乡正抢抓被省政府批准为美丽乡村示范建设基地的难得机遇,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力争逐步建成息县的后花园。

“今年,我们要完成文化广场和幼儿园建设,完成南循环5公里的主干路建设和排污、绿化、亮化工程,逐步启动北循环建设,构建10公里的环乡大道。”谈起未来发展,何中昌信心满怀,“我们的基本思路是点线面相结合,深入持久地推动美丽孙庙建设。点就是美丽庭院、美丽村组,线就是公路干线、南湾干渠、淮河、清水河,面就是街村、甘塘、范楼等示范村,做到一村一品,建设沿乡生态带,打造花木基地,壮大采摘农业,发展乡村旅游,让每户城关人每年到孙庙乡最低消费1000元,最终把孙庙乡建成‘息县西城’。”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期待孙庙乡“息县西城”的目标早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