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 磊 郑 烨
光山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北临淮河,县境内河流众多、沟港交错,东有白露河,中有小潢河,西有寨河、竹竿河;其中淮河一级支流4条,流经该县总长度147公里,年平均流量13.6亿立方米。降雨受季风影响,春季多雨,夏季易出现干旱现象,时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水1091.5毫米。境内东南部为浅山区,中北部为丘陵,遭遇暴雨时,易出现山洪和塌方。全县境内有136座小水库,全县144个村有155个山洪灾害危险区,防汛形势严峻。针对防汛工作存在的问题,该县做到落实安全度汛措施到位,完成度汛应急工程建设任务到位,加强河道采砂管理到位,群众性防汛抢险队伍到位。同时,进一步修订完善防洪预案,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全力保障汛期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抓好综合整治 完善防汛预警措施
今年以来,该县认真组织汛前重点检查,针对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整治。该县水利部门对存在不同问题的17座小一类水库进行除险试运行,在城区河道两岸30米范围内,现已不批复改建、重建房屋等项目,对于城区内的防洪排涝能力低的问题进行重点治理,定期对县城区河道进行清淤,严抓、严打向河内乱倒垃圾堵塞河道的行为,并在汛前对下水道和沟河进行重点疏通,保证了城区排洪河道畅通,提高了该县城区防洪能力。
及时完善防汛预警措施,保证抢险防洪物资到位;健全防汛抢险队伍,对可能发生的各类险情和出险地段,该县多次进行有针对性的抗洪抢险技术培训和演练,提高抢险水平,确保突发性洪涝灾害发生时,抢险队员能迅速组织到位,迅速完成群众安全转移工作。该县还针对山洪灾害易发、高发的乡镇、山区,着重加强山洪、滑坡、塌方、泥石流等灾害的危险点检查监测工作,切实做好山洪暴发时的预警和预案应对工作。完善防汛电力保障,电力部门组织人员对该县10千伏高压线路下方的树障进行彻底清除,保障电力畅通。保证公路、铁路防汛期间的畅通,强化对重点防洪地段阻水桥涵的扩建和改建,对超标准洪水制定迂回通行方案和抢修措施,一旦遭遇洪水威胁和破坏,全力抢修,确保铁路、公路的正常运行。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群众水患意识,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加强工程建设 健全改善防汛设施
该县按计划完成防汛应急工程建设任务,加快对40座小二类水库除险工作,另对有不同程度问题的80座小二类水库进行相应的排险加固,对于大坝渗漏、滑坡,坝上造塘、种树,坝体荆棘丛生,主坝上、坝区、库区乱挖乱占等现象进行整治,严禁在库区管理范围内建堤造塘、爆破采石。临仙河凉亭街区段河道治理工程,已完成两岸土石方开挖回填3万立方米,完成护坡500米,完成投资200万元;2012年上级批复的23座小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已全部完成;完成杏山泵站升级工程;集中力量做好堤防基础、险工险段和病险涵闸、病险水库的加固处理;抓紧清除河道阻水障碍和工程范围内的违章建筑,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限期组织清除,并杜绝修建新的违章建筑。县发展改革委、县财政局将工程除险资金优先安排到位,并加强监督检查。对汛前完成确有困难的工程制定应急度汛措施。落实《河道管理条例》,对非法采砂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河道工程安全。按照抗大洪、抢大险的要求备全备足防汛物资,储存一定数量的救生器材,对物流中心、供销、粮食等单位储备的防汛物资,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做好群众性防汛物资储备工作。
落实防汛责任 多方配合安全度汛
该县继续落实各项防汛责任制,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各乡镇(街区)行政一把手对本辖区内的防汛工作全面负责。强化全社会防洪意识,各乡镇(街区)和县政府各部门切实增强水患意识,积极主动做好防汛工作,确保安全度汛。健全防汛通信和防汛预警措施。该县电力部门加强监管整修,保证了县防办及各重点水利工程单位的电力供应,联通、移动、电信等公司对通信设备进行全面检修,保障了县防办与各乡镇防办及大中型水库、水闸的通信畅通。防汛通信与电信、电力、公安等部门实现通信联网,遇大水时及时传递汛情信息,必要时利用电视、广播发布汛情和调度命令。气象、水利部门及时提供气象、水情预报,尤其是做好了较大范围内降雨的短期预报和大型水库、主要防洪河道的洪水预报、测报工作,利用科技手段,提高预报和测报精度,实现了早预报、精预报和准预报。
在积极做好防汛工作的同时,该县不放松抗旱工作,做到防汛抗旱两手抓,在防汛抗旱上树立有旱抗旱,有汛防汛的理念。科学调度洪水、除害兴利并举,认真总结近几年来防汛调度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完善洪水调度方案,水库、河道等工程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强科学调度,充分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在抗旱工作中,做好村与村、组与组之间跨区域调水的协调,防止用水纠纷问题的出现,确保社会稳定和谐;加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水源得到最大有效利用;努力实现洪水资源化利用,加强抗旱工程的管理维护、整修配置和新水源工程的建设,为农业灌溉和城镇供水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