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四川省开县(今属重庆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1947年七八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7年8月26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中路大军赶到了淮河北岸。这时,蒋介石已窥探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图,日夜督促国民党军加紧追击,距离刘邓大军越来越近。淮河成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生死攸关的最后一道关口。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部的桐柏山,流经豫、皖、苏三省,在中原是条大河。每年的5月至10月汛期到来时,淮河水流湍急,涨落不定。刘邓大军南进到淮河时,前两天刚下了急雨,宽宽的河面上更是浊浪翻滚,时涨时落。敌十几个师和旅紧紧地跟在后面追上来了,其一部已经到达彭店,(下转02版)

离淮河仅30公里,并正在猛烈地向后卫部队进攻。先刘邓首长一步赶来指挥渡河的李达参谋长一面指挥部队用找来的十几只小船渡河,一面指挥部队继续寻找船只和架桥的地方。然而,到了8月27日2时,原计划渡河的部队,实际上连一半都没渡完。这时,刘邓首长赶到了淮河岸边,在岸边一间小屋举行紧急会议。

李达把渡河进展情况汇报完后,刘伯承一直在沉思。一会儿,刘伯承忽然抬起头,看着参谋人员问:“河水真的不能徒涉吗?”参谋人员说:“河水很深,不能徒涉。”口气非常肯定,并说,团里和旅里都派人侦察过了,都说不能徒涉。淮河不但不能徒涉,就是架桥也很困难。

紧急关头,邓小平果断地说:“伯承同志先过去指挥部队作战,际春同志一同过去掌握。我和李达留在这里。李达指挥部队过河,(下转02版)

刘伯承:粗枝大叶就要害死人

(上接01版)我指挥部队阻击尾追的敌人。”刘伯承立即站了起来,斩钉截铁地说:“政治委员说的,就是决定。立即行动!”

第二天,天刚刚亮,刘伯承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带着几名警卫来到渡口边,上了船。船一离岸,刘伯承就用竹竿不停地试探着河的深浅。一会儿,河中忽然传来了刘伯承的声音:“李震同志,能架桥呀!我试过好多地方,河水都不大深呀!”又大声地喊:“告诉李参谋长,叫他坚决架桥!”刘伯承还不放心,又写了一张“河水不深,流速甚缓,速告李参谋长架桥”的纸条派警卫员送给正在指挥部队渡河的李震。

李震向李达传达刘伯承的命令后,乘船也渡过淮河。刘伯承看见李震来了,立即问道:“布置架桥工作没有?”李震忙说:“李参谋长已经按照执行了!”

刘伯承还不放心,又叫李震用他的名义写信给李达,要想尽一切办法,坚决迅速架桥,在每个字的外面再加上圆圈,以示强调。李震写完信,念给刘伯承听了一遍,刘伯承说:“在那圆圈的外边再套一层圆圈,要叫我们干部注意才行!”

信送走了。刘伯承看着李震,很严肃地说:“粗枝大叶就要害死人!”又用那根长长的竹竿在地上重重地顿了一下,重复了一句:“要害死人!”

李震惭愧地低下了头。后来,李震回忆说:“我静静地站在他那魁梧的身前,他那永远显着和蔼的面孔,一直沉在严肃里,他的话一字一句像千斤重锤打在我的心上。”

半夜时,十八旅副政委刘昌带着直属队用竹排渡过了淮河,在南岸建立了一个指挥所。就在刘伯承让李震向李达传达架桥的命令时,刘昌看见马夫和喂马的战士来了。刘昌警觉地问道:“你们怎么过来了?”马夫是个小个子四川兵,说:“我会水,水刚到嘴边,过来的。”刘昌大喜,忙从日记本上撕下一张纸写了张便条,让马夫赶紧给李震汇报,说这里可以过来。这时,李震也接到了五十三团的报告,说是他们团一个马夫牵着马徒涉过了淮河。

李震高兴地咧开嘴笑了,赶紧写纸条让通信员快马加鞭赶去报告刘伯承。纸条刚写完,刘伯承的警卫员骑着马气喘吁吁地赶来了,送来了刘伯承一封信,说他亲自看见上游有人牵马过河,证明淮河完全可以徒涉,让李震赶快转告李参谋长,不要架桥了,叫部队火速从上游徒涉。在李达指挥下,部队迅速组织徒涉,在浅水区放上浮标,很有秩序地排成四路五路六路,很快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

当国民党军八十五师师长吴绍周带领追兵赶到淮河渡口时,命令部队也立即徒涉,不料人马一下水,还没到河中心,就被河水卷走了。吴绍周忙让部队停止过河,望着淮河,不禁仰天长叹:“共产党啊共产党,真有命,刚刚过去,水就涨了!”蒋介石得知刘邓大军已进入大别山,狠狠地斥责国民党军将领:“各部队行动,迟慢不前,屡失良机,任匪军平安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此为我革命军人之最大耻辱。”

许多年以后,邓小平回忆这次挥军渡淮时仍十分自豪:“过去没有人知道淮河是可以徒涉的,那一次刚涨起来的水又落下去了,伯承亲自去踏踩,恰好就是那个时候能徒涉,这就非常顺利了。”

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经过三个回合的艰苦斗争,终于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胜利地实现了毛泽东所预计的三个前途中最好的前途,完成了党中央所赋予的伟大战略任务。

(整理 孙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