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污水道堵塞了,也总是他下去清理。1997年,罗延银正式被排水公司吸收为“编外”管道疏通养护工。

24小时开机,热线电话,随叫随到。这是罗延银坚守的定律。

2004年夏季,一拆迁户在规定时间内仍未搬出,施工方封死了污水管封头,导致公厕污水回灌至居民家中。接到求助电话,罗延银立即赶到现场。室内狭小,无法用疏通设备,只能人工排污。难以忍受的气味,连户主都捂着鼻子站得远远的。整整3个小时,他站在污水中,用水勺将混有粪便的污水舀到桶里。管道打通了,他来不及歇息,又赶往下一个作业点。

越是逢年过节,管道疏通养护的任务越是艰巨。2006年中秋节,古胥门广场边窨井污水漫溢,而“姑胥盛世逢佳节,正月十五闹元宵”活动正在广场举行。此时已不允许全面养护,只能调来疏通车,用高压水枪暂时疏通。别人在闹元宵,罗延银和工友们在“通阴沟”。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又来到广场,对排污管道进行清挖,对窨井逐个清理,一上午就清出3车200多袋的油块。

2012年12月,东环路施工,管道堵塞,零下几度的冬夜,罗延银和工友一干就是一夜。2013年国庆,台风“菲特”突袭苏州,他们奋战两天两夜。当年冬,西环路高架桥路段清淤,他们连续夜间作战42天……

狂风暴雨的时候,罗延银在路上;万家团圆的时候,罗延银在井下;急难险重的时候,罗延银在前面。这些年来,罗延银和工友每年下井作业200多次,累计疏通管道50多万米,相当于从上海到南京一个来回的距离,作业后市民回访满意率一直保持在100%。

“我会一直干下去”

100多年前,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今天,下水道依然是城市的良心。它犹如城市的肠道,关乎城市正常的循环、代谢和安全。而罗延银和工友们,正是治愈城市“肠梗阻”的人。

“脏了我一人,洁净千万家”。这个英雄的集体留下了一串串闪亮的足迹:2010年11月,罗延银班组成立,先后被评为“苏州市工人先锋号”、“江苏省工人先锋号”、苏州市“五一文明班组”;2013年6月,管网所支部被正式命名为罗延银党支部,并荣获“苏州市先锋党组织”称号。罗延银党支部10名共产党员中,有多名苏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苏州市优秀共产党员。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劳模一个标杆。

过去人员流动很大的疏通班,如今,更多的是干了几年、十几年的老职工。每个人初来,都是罗延银手把手地教。最脏最累的活,罗延银总是抢着干。大家“干得蛮开心”,没人愿意离开。

罗延福,罗延银的堂弟,2000年,被罗延银带到疏通班,一干就是14年。对堂兄,他充满了感恩和敬佩:“哥哥个子不到1.60米,但有力气,懂技术,干活我们都比不过他。遇到突发情况,他打眼一看,伸手一摸,就知道问题出在哪儿,怎样解决。”

“罗延银还是污水管道里的‘蛙人’,2011年,他主动要求学习潜水,并取得了潜水员证。这样,在主管道里作业时,一般故障就不用抽干水了。他潜到水下,最长能连续干两个小时。”管网所所长秦福军介绍说。

春节,外来工作人员纷纷回家团圆去了。罗延银总是主动留下来,坚守岗位。妻子吴绪华一个人照顾三个孩子,种地养猪,甘苦自知。2002年春节,不满一岁半的儿子肺炎高烧不退,但罗延银仍然没能回家,妻子哭了,杀掉了同样需要照料的一头大猪。等到夏天回家时,儿子哭闹着拒绝那个陌生的怀抱。

在女儿罗小敏的记忆里,父亲同样陌生。2008年,刚上初一的罗小敏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了父亲工作时的场景,她哭得难以自控。她说,2007年,父亲把到北京领奖时的奖品——一支钢笔送给了她,她感到无比荣光和自豪,她哪里知道,那奖品居然是父亲在地下管道里,一勺勺舀、一锹锹挖出来的!

2010年,劳模罗延银成为苏州排水公司管网所的一名正式职工,有了“五金”,他的干劲更足了。妻子着儿子来到了苏州,租住在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里,一家人团聚,让他特别满足。

在苏州城最热闹的百年老街观前街上,有一座印着“十佳新苏州人”手印的纪念墙。抚摸着墙上自己的“双手”,罗延银说,作为2006年度“上墙”的唯一一名农民工,他只是千千万万个农民工的代表,是河南农民工的代表,也代表了一座城市对农民兄弟的接纳、尊重和认同。

45岁,22年,罗延银用青春和汗水,浇铸出一座丰碑。他说,“我会一直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