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天福 时秀敏
在苏州,有一个以河南人的名字命名的班组和党支部:罗延银班组、罗延银党支部。
这是怎样一个人?昨日,记者见到了罗延银。其貌不扬的他是苏州排水有限公司管网所职工、信阳市商城县达权店镇人。
2007年,罗延银高票当选为“十佳新苏州人”;同年成为苏州第一位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农民工;2010年,成为苏州第一位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管道工。
“习惯了”
罗延银班组担负着苏州全城下水道主干管网的维护与疏通任务,全长256公里,共有近万个窨井。今年,苏州要对城区下水道清污一遍。为了不影响交通,每天晚上七点至凌晨三点才是他们的工作时间。
炎热夏日的夜晚,苏州杨华路一处窨井旁,记者见证了罗延银的作业过程。
鼓风机忙碌地工作,稀释着井内的沼气。
穿上专业防护服,系上绳索,戴上防毒面具和皮手套,全副武装的罗延银在工友的协助下,顺着单梯,下到逼仄的窨井下。齐腰的污水里,他猫着腰将砖头石块装入水桶,底部被凿了洞的桶提上来时,污水又从他的头上淋过……
记者唏嘘,工友管龙生却不以为然,“这不算啥,都是建筑垃圾。最难弄的是生活垃圾,只能一勺勺地挖,一勺勺地舀,有时还得用手一点点地抠。”
十分钟左右,一口井清理干净了,罗延银走出井口,脱去防护服。记者注意到,他的衣服已经湿透了,头发也刚洗了似的。
雨后的夏夜尚且如此,骄阳似火的正午呢?
“习惯了。”罗延银说,这是他们工作的常态。橡胶衣防水防污,但笨重、不透气,汗水排不到衣服外面。正午作业后整个人往往就像水洗过一样,鞋子里都能倒出汗水来。衣服是湿了干,干了湿。
那冬天呢?
“冬天,橡胶衣里面也只能穿一层紧身的薄衣,刺骨的污水透过橡胶衣像刀子一样割得人生疼。但俺们有绝招,那就是下井前,喝上一碗姜汤或几口白酒御寒,干着干着,身上就热乎了。”罗延银依然轻描淡写。
离开作业现场,秽浊恶臭的污水、浸满油污的垃圾和蛆虫蚊蝇骚扰的场景,交替出现在记者的脑海,想象中的恶臭味让记者有短暂的不适,但这是罗延银再熟悉不过的味道。这样的味道,他一闻就是22年。
“再脏再累,总得有人干”
其实,开始“挖阴沟”的时候,罗延银和大家一样,作呕、反胃、吃不下饭。但一天30元的工钱比之前在码头拉板车更有保障,而且,他心里还有一个最朴素的想法,“再脏再累,总得有人干”。
管网所办公室的胡冬毅被同事亲切地称为“星探”,22年前,正是他在码头上发现了罗延银。开始,他只是被叫去打零工,后来苏州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就被留在了污水处理厂。一起干活的20多人,来来去去,只有罗延银坚持了下来。他每天不停地洗刷出水池,从不偷懒。出水槽容易长青苔,他硬是将它刷得锃亮如新。(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