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新四军第五师成立后,李先念、任质斌和陈少敏等一起,领导豫鄂边区的党和部队,使五师和豫鄂边区有了很大的发展。五师这支长期和其他根据地不接壤、孤悬中原敌后、处于日伪顽重重夹击中的部队,在几年时间里,由最初的几支零散小队伍,发展为拥有5万正规军和30万地方武装与民兵的大部队,活动在鄂豫皖湘赣5个省的51个县,形成了对武汉的战略包围态势,解放了9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1300多万人口,建立了8个专区和11个中心县、66个党政军组织齐全的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成为中共7个独立大战略区之一。
豫鄂边区所处的艰难险恶的斗争环境,决定了必须实行坚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在这一点上,李先念和任质斌认识统一,行动一致,同破坏统一领导的不良倾向作坚决的斗争。特别是任质斌,表现出了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立场坚定的崇高品质。
在豫鄂挺进纵队期间,有一个团政委在进军大小悟山时,不听指挥,在敌人强攻时,未请示报告,擅自撤走部队,致使敌人打到李先念的指挥阵地前,几乎使李先念遇险。事后,这个团政委还四处找人谈话,散布不利于团结的话,并以都是一方面军来的为幌子,找任质斌谈话,企图搞宗派小团体,受到任质斌的严厉驳斥。
这件事情发生后,李先念感到很为难,因为这涉及一、四两个方面军的同志间的关系。如果李先念出面来解决这个问题,怕造成一方面军的同志对四方面军的误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部队的统一领导,制止分裂,任质斌主动站了出来,找到边区党委书记陈少敏、政治部副主任王翰商量后,对李先念说,这件事由我们几个人出面说话,处理这个问题。因为任质斌既是一方面军来的,又代理军政委员会书记和纵队政委,说话有分量。
为此,任质斌两次主持召开了整顿思想作风和军事纪律的干部会议,在会上作了反对不良倾向问题的专题讲话。讲话中,任质斌不仅把那个政委的问题和盘托出,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严厉批评。会后,作出了严肃的组织处理。
这件事的解决,有力地维护了部队的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增进了团结,对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及以后的五师开创政治工作的新局面,加强党对部队的绝对领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李先念后来说:“这是一个大统一。处在敌顽夹击中,只有统一才有生存、发展的可能。”在这以后的时间里,五师再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问题。
为了维护统一领导,李先念、任质斌把个人的名利放在一边。李先念考虑到任质斌对部队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主动向中央提出自己不兼任五师政委,由任质斌来担任。而任质斌在担任五师代理政委一年多后,根据当时斗争形势的需要,为了加强“一元化”领导,不计较职位的高低,一切为了党的事业,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积极向中央建议强化边区党政军的领导,再三提出自己不再担任代理政委,仍由李先念兼任政委。
任质斌在给上级的报告中表示,在考虑这个问题时,先不要将如何安排我的职位问题考虑在内,我以最诚恳态度表明,只要这个问题能解决,个人的职位问题怎么都好。
中央同意了任质斌的意见,任命任质斌为五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协助李先念工作。同时任命李先念为豫鄂边区党委书记,陈少敏改任边区党委副书记。接到中央通知后,任质斌同边区党委其他成员一起联名致电中央,建议中央坚持已作出的决定,不要再更改,并说李先念又宽大又富有民主精神,边区任何其他人都不及。
任质斌表现出了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可贵的高风亮节。自此,豫鄂边区形成了以李先念、任质斌、陈少敏为主的领导集体。
《李先念传》一书这样评价李先念、任质斌之间的关系:“他们虽然来自被敌人长期分割的红一、四两个方面军,但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顾大局,讲团结,搞五湖四海,从来不搞山头主义、宗派主义。任质斌的优良品质和出众才华,深为李先念赏识。凡属重大决策和行动,李先念都要同他商量;两人坦诚相处,配合默契,关系非常融洽。”
(整理 董绍富 孙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