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

——题记

7月20日下午,我面前的,是一张张朝气而阳光的笑脸。听他们讲述那些感动的、难忘的、高兴的、悲伤的时光,我也同哭同笑,感动着他们的感动,快乐着他们的快乐,悲伤着他们的悲伤。

那是用心走过的时光,那是用爱串起的故事。透过那些时光故事,一个、两个、十个、百个的故事,他们共同的名字,值得你我铭记——“息州义工”。

久姐的故事

初见“久姐”,我眼前一亮:年轻、知性、美丽。

“久姐”是大家对她的敬称,也是昵称。6年前,久姐发起成立“息州义工”时,不到30岁。她经营着一家“久久鲜花店”,取长长久久之意,她的网名也叫“久久”,“久姐”从那时起就被大家叫开了。

久姐本名宗灵。2007年7月,久姐到惠州看姐姐,却被姐姐拉去看望当地的孤寡老人,离去时老人们不舍的目光挥之不去。回来后和朋友聚会,久姐有感而发:聚会老是吃吃喝喝,没有意思,能不能像姐姐一样,也做义工?久姐一呼皆应,“息州义工”就这样诞生了。

受惠州之行的启发,久姐把“息州义工”的第一次活动也定在了敬老院。2008年3月27日,这个日子注定被铭刻。那天,久姐见到了一位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拒绝交流,拒绝让人梳洗。久姐和几位姐妹就蹲下来,抚摸她,和她聊天,花费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老人终于同意让久姐给她洗头了。洗完头,老人的一句悄悄话让久姐落了泪,“闺女,咱家还有肉,等会儿妈做给你吃。”

久姐带着她的感动一路向前。一个个敬老院里留下了她的身影,一个个孩子的心中记下了息州义工的名字。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祖国各地,哪里有困难,她就带着她的团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哪里。

玉树地震时,为了给灾区筹集捐款,久姐从息县民政局领到三个捐款箱。整整一周,每天一大早,义工们就分组走上街头,宣传、鞠躬,为了哪怕一块钱,弯下身子,向每一个献爱心的人一遍一遍地说着那句“好人一生平安!谢谢!”夜晚,再拖着疲惫的身子,赶往县民政局,开箱数钱。连日的奔波和劳累让久姐发起了高烧,但当听说世界赖氏宗亲祭祖大典正在息县举行时,她亲手扎了鲜花送到酒店。在她捧着捐款箱向爱心人士鞠躬时,支持不住,膝盖一软,“扑通”跪在了地上……

久姐在息州大地上撒播着爱,谩骂和质疑却从未停止过。“出风头”“作秀”“诈骗”“非法敛财”,说什么的都有。留言,打电话,甚至有人找上门来,质问“你到底有啥目的”“这里面有多大利润”。朋友们则好言相劝,“咱出钱出力,还被误解,图个啥?”

久姐为此委屈地哭过,退缩过。但每每犹疑懈怠之时,她的眼前总会闪现出一幕幕让人震撼的场景、一双双充满渴盼的眼睛、一张张刻满沧桑的脸庞。她知道,她不能辜负,她责无旁贷,她别无选择!

直到2013年,仍有人在息县贴吧里发帖,“这个人是骗子,大家不要相信。”

久姐已不会再为此伤心,她回帖道,“这位朋友,先看看我们这几年做的活动再下结论,看看我到底是不是骗子。如果我果真是骗子,唯求息县多些我这样的骗子!”

如今,久姐在息县经营一家托辅中心。那里,也是息州义工新的活动中心,是大家的精神家园。

在息州义工中,久姐是核心。在息县贴吧里,力挺的力量远远超过了质疑的声音。很多留言这样写道:“大爱无疆。久姐最美。”“久姐,才是息县最美的女人。”

涛哥的故事

在大家的眼里,涛哥最能“包涵”,最有担当。

涛哥网名“红尘有你”,在息县县城经营了一家油漆店。

和久姐一样,涛哥是“息州义工”的“元老”。涛哥不喜夸夸其谈,只爱默默做事。每次活动,他往往都是捐钱最多的一个。明捐是明捐,组织活动,费用不够,也全是他兜底。这些年,涛哥到底献了多少爱心,恐怕他自己也难以计数。

涛哥出了名的心细,是公推的“采买”。给老人孩子买礼物,一般都是他亲力亲为。从各式衣服到各类文具,从样式到质量,涛哥成竹在胸,在行得很。

一次,涛哥骑行在大街上,一位老大爷让他眼前一亮:破三轮里装了整整一车本子!涛哥毫不犹豫地追上去,一问方知,大爷是收破烂的,准备把这些本子卖到废品站。“这本子我全买了!”涛哥当机立断,大爷乐得其所,二人愉快成交。“我赚大发了!”涛哥论斤买下一千多本本子的事儿让他兴奋好几天,也在息州义工群里人尽皆知。

涛哥人实在,生意也好。但每次“息州义工”有活动,他都会关门歇业,跑前跑后。涛哥有句名言,“钱可以明天再挣,但献爱心只在当下”。

敬老院的故事

“用爱泼洒,用心收获”“给孤独带去安慰,用温暖占据心灵”“中秋聚会,我们就是老人的亲人”“天冷了,为老人送去一件御寒的棉衣”……这是息州义工到敬老院献爱心的口号。每年,息州义工都会组织多次爱老敬老活动,他们的足迹,几乎走遍全县30多家敬(养)老院。

打扫庭院,清洗衣被,给老人买衣服、做饭,为老人洗头、理发、剪指甲,陪老人唠嗑、解闷……近两年,息州义工中有了医务工作者,服务项目又增加了给老人体检看病。为老人买衣要买一样的,给老人做饭要做好嚼的,陪老人说话要说家常的,每次到敬老院,大家似乎格外上心、格外小心、格外尽心。

饺子,老人们爱吃,义工们就总做。然而,做一次饺子并不容易,敬老院人多,量要足,往往需要买上20斤肉、几十斤萝卜或芹菜,光葱就需要一大捆。肉要买好的,菜要买新鲜的,每一样都要认真地洗干净,打理好,再制馅。到了敬老院,各有分工,包饺子的,烧火的,现包现下。有时候吃不完,他们就把饺子放在冰箱里冻好。涛哥说,他特别欣慰的是,几十次为老人包饺子,从未出现过一次老人吃坏肚子的情况。

久姐说,七年间,他们记不清为多少老人洗过头、修过脚,记不清为多少老人买过衣裤鞋袜、牙膏牙刷,更记不清有多少老人拉住他们的手,不舍泪流。看着老人开心地吃饺子,看着老人投入地啃着他们焖的烂烂的鸡腿,就有一种感动在心里流淌。

但老人们记得清。2013年12月,息州义工们再次来到杨店乡敬老院,一位大娘老远就喊久姐,“闺女,还认得俺不?”说着,拉开了棉袄,“闺女,这还是你们前年送俺的保暖内衣。”久姐说,那个心里真是得劲!

“六一”的故事

久姐说,如果不是做义工,她不会知道,乡下还有那么破的学校,那么穷的家庭,那么多为求学付出所有的孩子。

2009年“六一”,“息州义工”第一次走进了边远村小。当他们为孩子们送上校服、书包、文具时,一个孩子睁大了亮晶晶的眼睛,“校服?校服不是电视上才有吗?”面对没有玻璃的窗户、斑驳破旧的课桌、坑坑洼洼的黑板、流着鼻涕的脸、充满渴盼的眼,义工们哭了。孩子们也哭了,是从没有过的幸福和快乐让他们哭了:叔叔阿姨带来了节日礼物、准备了文艺节目,给他们讲故事,陪他们唱童谣,拉他们跳起了舞……活动的照片发到群里,大家沉默了好几天。

从那以后,“息州义工”每年至少都要选择一所贫困学校。六一的活动,他们往往四月份就开始忙碌。联系捐赠人,筹备资金,入校入户调查摸底,给孩子量身高、定校服、买礼品……大家放下手头的工作,出钱出力,来往奔波。2010年“六一”前夕,企业家顾磊捐款一万元,久姐很兴奋,谋划着在八里岔乡小围孜村小学建个“顾磊图书馆”。书真贵,一万块钱其实也买不了多少书,久姐就到县新华书店做宣传、说好话,书店半卖半送,久姐“半买办抢”。久姐说,为了孩子们,他们就像要饭一样,低下头,说好话,哪怕一分一厘都收入囊中,但人人乐在其中。

六年多来,“息州义工”资助了近百名贫困生,李塘实验中学蒋玉玲就是其中的一位。

蒋玉玲母亲早逝、父亲多病,年少的姐姐已外出务工,两个弟弟尚且年幼。懂事的玉玲一周在校5天半只花20块钱,每天只吃馒头和米饭,很少吃菜。两年前,久姐在一次入校排查的时发现了她,把她从辍学的边缘拉回校园。抱着瘦弱的玉玲,久姐动情地告诉她,你读书读到哪儿,息州义工就供到哪儿!

前不久,玉玲以全县100余名的好成绩被重点高中录取。7月16日,久姐把女儿送到了乡下,把玉玲接到家中,女儿直呼“不公平”。临走前,久姐给玉玲买了衣服、鞋子、书包和全套的学习用品,甚至还有内衣裤和头饰发卡。她说,要让孩子漂漂亮亮地走进高中的大门!但买鞋子时,玉玲执意只选了一双30元的球鞋,颇让久姐心酸。

七夕的故事

七夕卖花的故事,注定有浪漫,也有辛酸。

“带走一支鲜花,留下一份真爱”“买一支玫瑰送身边爱人,献一份爱心给贫困儿童”“如果你想和爱人过一个有意义的七夕节,不妨加入我们的行列。也许若干年以后,你还会回想起这个与众不同的情人节!”

如果在七夕的街头,看到这样有爱的宣传语、美丽的鲜花和一群大汗淋漓的年轻人,您会为爱停下脚步吗?

七夕卖花,其实有着别样的辛苦。一般要提前四五天把花买回来,然后像呵护宝贝一样呵护那些娇艳的鲜花,空调要保持24度左右的恒温,勤换水,加营养液,开门轻开轻关,怕风吹蔫了花朵……这些还不算什么,这些大家能现学现卖,都能做。最难的是鲜花包装,技术性很强,只有开过鲜花店的久姐会做,打刺、折纸、去死皮、包头、捆扎、包装,几千支花,几天下来,久姐最大的感觉是“脚跟像没肉一样,脚后跟的骨头直接杵在地上,钻心的疼,脚肿得想蹲下休息一会儿都很艰难。”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眼前浮现的依然是那些老人和孩子,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更难的是卖花。玫瑰带刺,每一个卖花的义工手上都是伤痕累累。七夕盛夏,酷暑难当,他们站在40度高温的街头,不停地叫卖,为了引起路人的关注,还不得不把嗓门提高点、再高点。也总有好心的路人和朋友给他们送来矿泉水,渴了就喝上几口,饿了,就在附近的摊点买碗凉皮……但没人叫疼叫苦叫累。

说是卖花,其实义工们都是个人先带头“买花”,100、200、300、500,他们率先把爱心款放进义卖箱里,却并不拿走哪怕一支。他们买下的不是花,只是一份辛劳和满足。

像所有的活动一样,每年七夕节前,息州义工都要做好策划,在息州义工群和息县贴吧里公布受助对象、活动方式和参与途径。事后,再公布献爱心的影像资料。

去年七夕,得知息县夏庄镇农民姚霞倾家荡产救治白血病养女张梦瑶的故事,久姐和大家一商量,临时改变了捐助对象。为了病中的孩子,他们多进了许多花,卖了一天半。

七夕当晚收工时,久姐坚持不住了,她偷偷地跑到花池后,不停地呕吐。她不敢让大家看见,她怕大家会心疼,来年七夕不再支持她做义卖了……

潇潇的故事

“息州义工”既是一个组织,又是一个称号。久姐把它比喻为他们共同的孩子。她不想让更好的人误解他,伤害他。一路走来,他们只做不说。但因为潇潇,久姐彻底改变了想法。

年轻的潇潇本名胡强,也是“息州义工”的“老人儿”,和久姐一起筹建息州义工时,他只有21岁。七年来,他选择了坚守。每次活动他都走在前面,有活抢着干,有事争着做。在大家眼里,他开朗活泼,有说有笑,总能给人带来快乐。

如果不是今年年初罹患白血病,没人在意一个85后男孩在义工路上已经走了七年,没人知道潇潇原本家境贫寒。被确诊白血病后,他和妻子告别年迈的双亲、刚满周岁的孩子,踏上了就医路,所能带走的,只有5000块钱。

潇潇的妻子是一个阳光、坚强的女子。她不离不弃地照顾丈夫,还要承担家庭生活的重担。由于身心承受巨大的压力,刚刚怀孕的她意外流产,但为了陪丈夫看病,一直流血20多天未及治疗,直到潇潇病情稳定,她才腾出时间去医院做手术,只休息了几天,她又拖着虚弱的身体打工挣钱。

所幸潇潇处在一个有爱的集体,义工兄弟姐妹纷纷慷慨解囊,两天内捐了5万多元。让久姐揪心的是,尽管潇潇得病后,他们曾多方奔走,但除了息州义工,竟没有得到一分钱的捐款。她想不通,他们曾经帮助了那么多人,为什么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却得不到帮助?思来想去,她找到了答案,她不能再把“息州义工”暖在怀里,“息州义工”需要被熟知,潇潇需要被救助!

久姐心里有着不能承受之痛。去年“五一”,“息州义工”里的“月亮”(网名)妹妹不幸罹患白血病,仅仅21天就离开了人世。临走前,月亮唯一的愿望就是回到息县,回到息州义工中间。从北京出院时,医生说她坚持不到两个小时,可久姐带着大家和月亮一路通话,一路鼓励她,告诉她大家都在信阳高速路口等着她。虽然最终月亮在走下高速前就闭上了眼睛,但正是“息州义工”几个字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一直支撑着她、陪伴着她,他们彼此的生命已经连在了一起!

说起这些,我面前的久姐泪流满面,她说,“我已经失去了一个妹妹,不想再失去一个弟弟!”

借遍亲友的潇潇如今正在郑州接受第六次化疗,他依然坚强乐观,笑容灿烂。

大家的故事

讲大家的故事,就不能不讲讲绿茶。

绿茶本名丁坤,也是一名老义工,被大家称为“息州义工里的余则成”。

息县有一帮年轻人,喜欢骑行,他们成立了骑行组织和“天际户外群”。绿茶想走近他们,2012年的一天,好机会终于来了:一名骑行队员掉队了!她骑车追上去,自然而然也成了一名骑行队员。绿茶和大家一起骑行,绿茶走哪儿都不忘和大家讲讲息州义工的故事。先是一部分人被打动了,然后所有的人都被感染了,“天际户外群”全体加入了“息州义工”,骑行组织变成了义工组织。

县财政局干部方华就是骑行组织里的一员,她对“息州义工”知之已久,但一直只是观望,确信“息州义工”是实实在在做公益,她不再犹豫了。90后男孩彭豪被大家称为“苦力”,来自骑行队的他成为当然的送货人,每年七夕送花,他总是跑在最前面。住建局的蔡梅红带来了好友任君,任君带来了弟媳周俊;李塘实验中学的尹东拉来了妻子黄丽……

爱心就像一个链条,被拉长,在接力。

以前到敬老院给老人理发,义工们都是半路学艺。如今,老人们能够享受到最专业的服务了:“司九妹”“美感造型”等三家美发店常年随叫随到,宁可关门歇业,也要为老人服务。

“息州义工 爱心服务”,“有时间做义工 有困难找义工”这是他们的宣言。他们来自息县各个阶层,有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公务员、社区市民;他们从60后,到00后,跨越了五个年代;他们从十几个,几十个,到几百个;他们因为爱走在一起,被爱感动,感动别人,也激励自己。

“那天我哭了,流着泪目送你们!那一刻有太多的不舍,可我一句话也没有说!因为我真的不知道向你说什么才能表达自己的心情!你们走后,我一个人在家哭了一个下午,因为我想我的妈妈。我想她,是想告诉她,我们很幸福,因为有一群关心我们的叔叔阿姨又来看我们了!”

“看着贫困的家,想着可怜的姐姐,我也曾想过像姐姐那样出去打工。但自从遇到了你们,我有了希望,也不再犹豫了。”

“请你们相信,将来我们学有所成,我们会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像我们一样的孩子,把爱心传递下去。”

这是蒋玉玲的心声,也是每一个被救助孩子共同的心声。那些被爱感动的时光,让他们感恩,让他们成长,将陪伴他们,走过长长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