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该县将进一步加大督察力度,争取今年年底达到90%以上。

以队伍建设为关键

以演代训促提升。淮滨县把“以演代训”作为提升基层文化队伍素质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整合各乡镇基层文艺爱好者资源,编排文艺节目,先在乡镇初演,由县文化业务人员现场观摩指导,提升演出水平,然后组织到县城演出,进一步打造提升。该县通过“以演代训”,各乡镇不仅培育造就了一支成熟的队伍,推出了一批优秀的节目,挖掘发现了一批文化带头人,而且通过乡镇初演和县城再演的形式,实现了城乡文化活动的“双向”互动和交流,丰富了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

结合群众需求抓培训。针对当前广大群众热衷于广场舞的现象,该县文化部门加强对各舞蹈队文艺骨干的培训,先后举办城区舞蹈骨干培训班24期、乡镇舞蹈骨干培训班6期、村级4期,参加培训人数达1100人次。加大对广场舞蹈队的扶持力度,对有固定活动地点、参与人数在20人以上的舞蹈队,免费赠送手提音响,已先后赠送160多套。县城只要有空地、有灯光、有电源的场所就有广场舞蹈队在活动,各乡镇自发组建了3支至5支广场舞蹈队,40%的村也组建了舞蹈队,广场舞在全县城乡迅速普及开来。

组建民间文艺团体。该县整合民间文艺力量,组建了48个民间文艺团体,在开展经营性演出的基础上,组织参与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积极扶持民间文艺团体,为邓湾乡曲剧团、张庄乡豫剧团配置了演出服装和道具,为固城乡洪举艺术团配置了音响器材。

组建合唱团。该县整合全县歌唱爱好者资源,广泛吸纳社会人员参与,组建了7个群声合唱团,不分男女老幼,不分文化层次高低,只要爱好文艺活动、服从团队管理,都可报名参加,人数达500余人。组织业务人员定期分批对合唱团进行培训,提高合唱技能和水平。

以活动开展为抓手

淮滨县群众文化活动在时间安排上,送文化下乡由过去白天演出,全部变为夜晚演出,真正让群众在休闲中欣赏到精彩的文艺节目。在活动区域安排上,该县不仅在城区开展,而且深入到乡镇、村举办,扩大群众文化活动的受众面,切实把“文化大餐”送到农民的家门口。在活动形式和内容上,该县坚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突出特色、适合群众广泛参与的原则。

2014年以来,全县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把“以演代训”作为文艺展演形式,实现活动常态化,已开展城乡“双向”互动演出70余场;按照时间节点安排,坚持“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演出”,开展“中国梦·淮河情”各类主题演出活动27场;在开展广场舞调研的基础上,举办了全民广场舞蹈大赛,每次参赛的城乡代表队达40多支,连续两年近1000多名舞蹈爱好者参加;成功举办“唱响美丽淮滨”青年歌手大奖赛,来自全县不同阶层的243名青年歌手参加了大赛,为发现和培养文艺人才,确保青年文艺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了平台。

以科学管理为前提

科学管理业务。该县文广新局成立了社会文艺股,配强专业人员,专门负责群众文化工作,制订和完善了群众文化工作各项管理制度和考评体系,加强文艺人才培养,指导和监督乡镇、村工作开展。

科学管理活动。该县在加强业务人员学习培训、提升能力素质的基础上,对每次文化活动的筹备、组织,制定周密活动预案,做到人员组织到位、责任分工明确、节目编排合理,确保活动高质量有步骤地顺利开展。

科学管理经费。该县对上级拨付和县级配套的经费加强管理和使用,将有限的群众文化活动经费用在刀刃上。采取经费拨付与日常工作、活动开展、年度绩效挂钩的措施,对不积极组织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工作的馆、站不予拨付经费,对工作扎实开展、活动有特色、产生良好效应的馆、站,在经费拨付上予以倾斜,鼓励先进,鞭策落后,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

以组织建设为保障

该县文化馆先后挂牌成立了民间文艺团体协会、京剧联谊会、戏曲联谊会、民族器乐爱好者俱乐部、舞蹈协会、书法美术摄影协会、合唱团、盘鼓队、老年书协等9个协会组织,会员达1200余人,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提供了充分的文艺人才支持和保障。其中舞蹈协会发展最为迅速,鼓励和支持广场舞蹈队发展,城乡有近200支民间广场舞蹈队,并组建了3支专业舞蹈队。广场舞既简便易学,又强身健体,广泛被群众接受,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各乡镇也相应组建了各类文艺协会组织,吸纳地方文艺人才,指导基层文化活动开展。

加强协会组织管理。该县实行文艺协会每年换届制,宣传文化部门定期召开各类协会骨干座谈会,指导日常管理和活动开展,帮助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做文艺协会组织的指导员、服务员和管理员,推动协会组织健康发展。

淮滨县始终把培养群众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作为群众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了群众文化活动凝聚人心、陶冶性情、舒缓压力、娱乐身心、沟通感情、化解矛盾、鼓舞干劲的作用。很多过去无所事事、留恋于牌桌、导致家庭矛盾凸显的社会人员,通过坚持参加活动,自娱自乐,转变了生活方式,实现了家庭和睦。很多文化活动组织参与者,不仅成为文化艺术的传播者,还成为文明行为的传播者,充分体现出群众文化的社会正能量和审美价值,淮河之滨绽放出魅力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