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民
1989年我调到县委宣传部工作,从那时时起便与《信阳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到宣传部上班,领导安排我到新闻通讯科工作。分管新闻通讯的部长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今后的工作任务,就是多向《信阳日报》、《河南日报》投稿。”
要写好稿件,就必须多看报,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领会每一个时期报纸需要什么样的稿件,然后去写身边发生的事,身边的人。我采写的第一篇新闻稿件,在主管部长修改后投寄到《信阳日报》后很快就刊发了。看到自己写的稿件刊登在报纸上,激动得整夜未眠。
在新闻通讯岗位工作一干就是10年。上世纪90年代的通讯方式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快捷,稿件以邮寄和登门报送为主。当时为了创造多向报社编辑请教学习的机会,我选择最多的是登门送稿。我形成了一个习惯,周二至周五,白天下单位采访,夜晚加班写稿,多是周一乘车直奔报社,将上一周采写的稿件一同呈放在编辑的案头上,当面聆听编辑老师的教诲。当然稿件的命中率很高,几乎每周都有几篇稿件上报。我也因此成为了那个时期息县的“名人”。
1999年,我虽然离开了新闻通讯岗位,但与《信阳日报》的联系一直未断。工作之余仍坚持新闻写作,报社还定期给我汇来稿费。记得2000年的一天,到县里接访,那是我刚刚用上手机。上访的一名教师说我凭啥用手机,我拿出一匝报社寄来的厚厚的稿费汇款单对他说:“我有这个,你有吗?我用手机是自费。”说得对方无语。
我在县审计局工作期间,分管宣传工作,当时的局长找我谈话,“你来了,我们的宣传任务总算有望完成了。”为了不负重托,我把向《信阳日报》投稿当成自己的一项任务。有时利用到信阳出差的机会到报社找编辑聊聊,请教写部门新闻时如何把握角度、如何定位?我在审计局工作的几年,对外宣传尤其是在《信阳日报》的宣传一直排在全市县区前列。
山不转水转,下乡镇和单位工作10多年后,如今我又回到了我热爱的新闻宣传岗位。《信阳日报》,我今生与你有缘。